以錢包為例辨別加密殺手級應用與基礎設施神話

作者:GabyGoldberg,Substack;編譯:Yvonne,Marsbit

2018年,USV的丹尼·格蘭特(Dani Grant)和尼克·格羅斯曼(Nick Grossman)出版了《基礎設施階段的神話》(The Myth of The Infrastructure Phase),認為是應用程序激發了基礎設施的發展,而不是後者先作用於前者。五年後的今天,這場爭論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普遍。

![H8sqZFxL7czV4ydZgEvNn6lRXwn3J6MPKIcq1pUG.png](https://img-cdn.gateio.im/resized-social/moments-901ff9e656-0df40d47ef-dd1a6-6901271696-d

過去六個月的推文

如果你想快速了解,那麼長話短說,雙方都有優點。基礎設施團隊認為,更好的工具可以改善應用程式的使用者體驗,並允許開發者更快地建立應用程序,而應用程式團隊則堅持認為,在主要技術平台的轉變中,突破性應用程式(如燈泡、飛機或AOL)首先出現,然後激發基礎設施(電網、機場或網路瀏覽器)來支援這些應用程式的廣泛採用。

儘管我很想在這場辯論中站隊,但我認為這種對話一開始就太二元化了。基礎設施和應用程式需要不斷地相互促進發展。就像從撥接上網到寬頻再到Wi-Fi的轉變,或者從呼叫送貨到DoorDash的轉變一樣,通往成功的方向不是線性的——它是雙向的。在加密貨幣領域,我們通常喜歡立足於現有的技術或用例,但要在該領域進行構建,從根本上說,需要接受這一切都可能發生變化的事實。

在這場辯論中,有一個啟發式的概念讓人覺得是在分散注意力,那就是加密貨幣中的「大規模採用」——為消費者規模打造產品。在加密貨幣中,「規模」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一方面,有一些企業在外觀和感覺上與產生傳統消費品的公司類似,不過其背後存在使用區塊鏈技術痕跡,這通常用於支付(如Beam 或Sphere)或忠誠度(如Medallion 或Blackbird) 。這些產品的消費者通常對加密貨幣缺乏興趣或了解,因此盡可能抽像出更多的技術,以獲得更無縫的用戶體驗。同時,在另一面,你推出針對加密貨幣原生消費者的加密原生產品——這是一個不斷增長的用戶群,他們喜歡嘗試新產品,並在其中花費大量真金白銀。

R2nR9BQlm6TSMnC70TPcW5zoX8QadVIZjrFeyscR.png

圖片來源:@WilsonCusack

儘管從商業角度來看,這兩種使用者角色都很有吸引力,但它們往往從根本上就不一致。現有的工具可能「適用」到目前為止已經存在的用戶和應用程式——但是如果我們想要發展用戶,那麼我們也必須發展基礎設施。這並不是一種二元對立(「我們需要一款殺手級應用程式!」),而是基於消費者需求的推動與拉動。讓我們以錢包為例,它是生態系統中所有活動的消費者門戶:

加密錢包的第一次迭代(讓我們稱之為錢包1.0)在用例方面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許多早期加密貨幣採用者都非常關心這項技術的基本支柱,例如去中心化、透明度和不可變性。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使用者想要參與這項技術,他們需要重視或至少理解自我監管的概念。錢包1.0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是MetaMask,由ConsenSys於2016年創建。 2020年7月,MetaMask的月活躍用戶為54.5萬。 2021年8月,由於「DeFiSummer」到來,活躍用戶飆升至1000多萬,流動性挖礦成為用戶激增的重要因素。當時,對於消費者來說,使用MetaMask來獲得DeFi收益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選擇,因為MetaMask比其競爭對手更容易幫助用戶訪問協議(並得到廣泛支持)。

這意味著,在此期間,成功的應用程式是在考慮到現有MetaMask用戶的情況下建構的——這些用戶擁有錢包並想要使用它。基於可用基礎設施提供的市場機會,消費者應用程式本質上是加密原生的,這是有道理的。

今天許多流行的錢包仍主要是自我託管,服務類似的用戶群。然而,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們也看到隨著消費者需求的不斷變化,鐘擺完全轉向了另一邊。具體來說,我們看到了工具的激增,這些工具可以輕鬆登入加密錢包,因此新用戶可以參與基於區塊鏈的應用程式(如NBA Top Shot或Starbucks Odyssey),而不必擔心助記詞。 Magic和Web3Auth等基礎設施將我們帶入「錢包2.0」時代。在許多方面,這解決了錢包1.0的問題,用戶可以無縫創建錢包,並使傳統消費公司能夠在其業務中添加加密原生元素。但在其他方面,它產生了全新的問題:用戶為每個應用程式都設有一個新錢包,而不是在所有dapp中使用幾個自我託管錢包,這幾乎就像為每個商店獲得聯名信用卡一樣。這些特定於應用程式的錢包將消費者禁錮在垂直品牌生態系統中,並消除了可移植性的潛力,因為密鑰不再由用戶保管。如果不能真正擁有自己的資產並隨身攜帶,為什麼還要使用加密貨幣?

*"雖然錢包和應用程式是用戶觸及加密貨幣的第一個接觸點,但我們將易用性和互通性截然對立起來"。 ——Nitya Subramanian(*Celo前產品負責人)

消費者的興趣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這項變化。錢包1.0迎合了加密貨幣原生用戶,主要集中在交易上,而錢包2.0則扭轉了這一趨勢,引入了品牌和大眾市場的消費者體驗。現在,鐘擺似乎落在了中間的某個地方——我們可以稱之為錢包3.0,它結合了第一次迭代的互通性(真正的自我保管)和第二次迭代強大的消費者用戶體驗。這是由像Capsule這樣的服務提供者完成的,它利用分散式多方計算使開發者能夠構建應用程序,這些應用程式可以根據用戶的條件與用戶資產進行交互,而不會犧牲互通性。

隨著應用程式和基礎設施的不斷匹配與完善,錢包成為消費者身分的表達性建構模組,生態系統的更多部分開始賦能。

而現在,情況恰恰相反。在瞬息萬變的生態系統中,立足於現有的使用案例往往令人感到安心,但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從根本上對這些案例的發展持開放態度。這正是我們感到興奮的原因。

來源:金色財經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