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世昕,刺蝟公社把時間撥回三天前。太平洋時間11月16日晚上七點,在奧克蘭的一間倉庫里,OpenAI CEO山姆·奧特曼正在跟一群藝術家大談人工智慧。 幾個小時前,他代表OpenAI在APEC CEO峰會上發表了演講,這是2023年全球最重要的峰會之一,作為全世界最知名的科技新貴,他自然不能缺席。這是一個輕鬆的週四夜晚,但伴隨著一條短信的到來,愉快的交流不得不結束,發件者是OpenAI的首席科學家伊利亞·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那是一條會議通知簡訊,伊利亞代表董事會通知山姆參與第二天中午的Google視頻會議。這看起來似乎再平常不過了,在過去一年裡,他稱得上是日理萬機。 憑藉ChatGPT等劃時代的AI產品,OpenAI已經成為了當下最成功的科技公司,作為領導者,山姆·奧特曼正站在聚光燈下,備受矚目。沒有人能夠想到,他將迎接創業以來的最大挑戰,這一挑戰並非來自Google等競爭對手,而是OpenAI內部。 **短信背後,“刀斧手”已經做好準備,一場突如其來的“內鬥”已經在醞釀之中。 **## **OpenAI「宮鬥」72小時****太平洋時間11月17日12時(日期:11月18日4時):開端**週五中午的視頻會議上,山姆·奧特曼迎來了其他四位OpenAI董事的“審判”。 會議上,伊利亞·蘇茨克維向山姆·奧特曼宣佈,在4:2的票數下,董事會決定罷免他的CEO職位。 同樣被掃地出門的還有OpenAI董事長兼總裁格雷格·羅布克曼(Greg Brockman),作為奧特曼的堅定支援者,他在不知情且缺席會議的情況下,同樣被“掃地出門”。 當天下午,OpenAI在官方網站官宣了這一消息,同時也公佈了辭退奧特曼的原因:“他在與董事會的溝通中始終不坦誠,阻礙了董事會履行職責的能力。 “檔中還官宣了格雷格辭去董事會主席職務的消息,並官宣了臨時CEO的人選米拉·慕拉提(Mira Murati),作為OpenAI的CTO,她已經在領導團隊中工作了五年,此次也算是臨危受命。 公告發佈后迅速引起全球級別的熱議。 消息官宣后不久,奧特曼在X發文稱“我很喜歡在OpenAI的時光”,並表示“未完待續”。 格雷格也在幾小時后發佈了長推文,披露了更多細節,短短十幾分鐘內,他和奧特曼的命運就被四位董事會成員決定,而這這一切都是在“桌下”發生的。 格雷格·布羅克曼的推文這場「宮鬥」來得突然,不僅奧特曼和格雷格兩位董事被蒙在鼓裡,大部分OpenAI的員工都是在消息公佈時才知道團隊已經易主,這也引起了大範圍的不滿。**太平洋時間11月18日(北京時間11月19日):反轉**奧特曼的遭遇令所有人震驚,他始終是這家公司和GPT的代言人,更被視為全球AI產業發展的領袖,而OpenAI對他的解僱沒有任何預兆。 眾說紛紜間,陰謀論甚囂塵上,奧特曼的私人生活、臨時CEO米拉·慕拉提都被頂上了風口浪尖。除了OpenAI自身外,微軟也成為了熱鍋上的螞蟻。 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左)和山姆·奧特曼(右)作為現今OpenAI最大的投資方,微軟一度因為GPT的成功在與谷歌等對手的競爭中處於上風,而OpenAI董事會對奧特曼的“偷襲”無疑讓所有人亂了陣腳。 消息公佈後,微軟股價應聲下跌,微軟發言人Fank Shaw發表聲明,表示將繼續與OpenAI展開合作。 與此同時,也有消息稱,微軟已經開始著手推動奧特曼的回歸。宮鬥“的副作用也開始顯現。 消息公佈後的一天里,OpenAI的三名高級研究人員辭職,同時內部員工也開始了大規模抗議;另一邊,Thrive capital等外部股東也開始向OpenAI施壓,多方勢力推動著董事會“收回”錯誤的決定。時間來到太平洋時間18日下午,有消息稱OpenAI董事會已經允許奧特曼與格雷格回歸,並且開始著手磋商此事,董事會成員在原則上也願意辭職以彌補這一“錯誤”。 但他們遠沒有一天前解僱奧特曼時那麼果斷,在辭職等問題上的猶豫不決進一步讓局勢陷入了迷茫。奧特曼則佔據了輿論上風,辭職消息公佈後,不斷有公司向其拋來橄欖枝,更有一部分關注者支援他“另起爐灶”,也有消息稱奧特曼已經開始與格雷格籌措新公司,在聯合推文中的那句“更偉大的事情即將到來”似乎成為例證。 但奧特曼仍舊對OpenAI的同事們戀戀不捨,回歸的消息爆出后不久,他發推文表示“我非常喜歡OpenAI團隊”,隨後引起了眾多OpenAI員工的轉發,他們還附上了愛心表情,但這是向OpenAI董事會的施壓,還是對於奧特曼回歸的期待,卻令人難以分辨。## **太平洋時間11月19日13時(日期:11月20日5時):談判**被解僱兩天后,山姆·奧特曼再次走進了自己無比熟悉的OpenAI大樓,只不過,這一次他的目的是談判。 在談判開始之前,奧特曼在X上po出了自己帶著訪客證件的照片,並配文“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佩戴它(指訪客證件)”,這代表著兩種可能性:要麼回歸,要麼再也不見。 對於他來說,這次談判更像是對於OpenAI董事會的最後通牒。 事情發展到現在,一切似乎來到了爽文劇情:CEO被無情解僱后,在所有人的支援下重回“王位”,並且將狠狠報復不懂事的董事會成員(指讓他們辭職)。 可以確信的是,奧特曼就是抱著這樣的心態來談判的,據外網報導,奧特曼回歸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解僱他的四名董事會成員全部辭職,這也成了雙方討論的重點之一。 令人意外的是,臨時CEO米拉·慕拉提是奧特曼回歸最大的推動者之一,在解僱事件發生后不久,她就開始與董事會成員展開談判,希望將奧特曼與格雷格重新聘請回OpenAI。但談判的結果似乎並不樂觀,米拉甚至連自己臨時CEO的位子都保不住。 有消息稱,在談判奧特曼回歸事宜時,OpenAI董事會也在尋找新的CEO人選,而遊戲直播平臺Twitch的前CEO埃米特·謝爾(Emmett Shear)似乎是他們最心儀的人選。 埃米特·謝爾,圖源網路一切似乎都無法挽回了,儘管微軟等股東不斷推動協商、員工們以離職相逼,但OpenAI的董事會成員們鐵了心的不低頭,而奧特曼自然也不可能選擇屈服。 分歧橫亙在他們之間,似乎深不見底,這家科技獨角獸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撕裂。 ## **太平洋時間11月19日24時(日期:11月20日16時):抉擇**反轉再次來臨。 談判結束後,萬眾矚目「奧特曼歸位」並沒有發生,19日晚,伊利亞·蘇茨克維宣佈奧特曼將不會回歸,而CEO繼任者將是埃米特·謝爾。 三天換三個CEO,OpenAI的這番操作堪稱抽象,在整個科技發展史中都少見。19日的午夜,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的一條推文再次震驚了所有關注者:山姆·奧特曼和格雷格·布羅克曼將加入微軟,並領導一個新的高級AI研究團隊。 劇情變得越發抽象起來。 根據此前披露的各種消息,微軟一直在積極推動奧特曼的回歸,但談判顯然失敗了。 在一切無法挽回的情況下,微軟向奧特曼伸出了橄欖枝,奧特曼也一躍從創業公司的聯合創始人變為了「甲方爸爸」。。 奧特曼和格雷格轉發了薩蒂亞的推文,並配文“任務仍在繼續”。 短短一個週末,他們的事業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一切實在讓人始料未及。 但震動還在繼續。有趣的是,馬斯克成為了各種反轉中最大的吃瓜群眾,在薩蒂亞的官宣推文下,他饒有興致的調侃“這下他們必須使用Teams(微軟辦公軟體)了!”(OpenAI董事會在Google會議中解僱了奧特曼,而谷歌是微軟最大的對手之一)## **太平洋時間11月20日5時(日期:11月20日21時):出走**一呼百應,如果要形容奧特曼在OpenAI內部的影響力,這個詞再合適不過。在官宣加入微軟后,OpenAI的員工們紛紛坐不住了。 在20日淩晨,包括米拉·慕拉提(Mira Murati)、COO布拉德 · 萊特卡普(Brad Lightcap)、CSO(首席戰略官)傑森·權(Jason Kwon)在內的多位員工開始發聲,他們在自己的X上發佈了同樣的推文:「沒有員工,OpenAI一無是處」。 奧特曼轉發了每個人的推文並附上了愛心。 這是一種凝聚力的宣示,更是對於OpenAI董事會的“威脅”。 此時,伊利亞·蘇茨克維似乎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發文稱自己對參與了董事會的決定感到遺憾,並表示將盡一切努力讓公司重新團結起來。 奧特曼轉發了這條推文並配上了三個愛心,不知是真的不計前嫌還是在陰陽怪氣。 網友們也對奧特曼的行為進行了揣測性總結:一個愛心代表能跟我去微軟,三個愛心表示不能。 就像中文社交網路裡的“對”和“啊對對對”。 一封聯名信再次顯示了OpenAI董事會的大勢已去。 20日上午,OpenAI員工給董事會成員下了最後通牒,威脅將集體離職跟隨奧特曼入職微軟,條件是董事會必須集體離職,並且恢復奧特曼和格雷格的職位。 信中表示,微軟已經向員工們保證,將會為加入的人留有職位,這無疑是談判破裂下微軟的施壓操作。 截至目前,OpenAI 770名員工中已經有650名簽署了這封聯名信,比例超過百分之八十,微軟兵不血刃就能完成對於OpenAI全團隊的“收編”。 黑色幽默的是,伊利亞·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的名字也出現在簽名里,他背叛了其他董事會成員。 奧特曼仍舊是體面的。 在受到幾乎所有員工的支援后,他表示“無比自豪”“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團結”,儘管在內部的權力鬥爭中他輸了,但他贏得了所有人的認可。 但他並不想看到被徹底撕裂后的OpenAI,太平洋時間20日11點,他再次發文,表示自己和薩蒂亞的首要任務仍舊是確保OpenAI繼續蓬勃發展。 有消息稱,如果董事會成員願意下臺,他和格雷格仍願回歸OpenAI。 吃瓜的其他科技公司則已摩拳擦掌,有的乾脆放出CEO郵箱,開啟光明正大的挖牆腳之路,好讓準備憤而辭職的OpenAI員工完成“BOSS 直聘”。  短短的三天里,OpenAI翻天覆地,從突如其來的解僱,到全體離職的施壓,董事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OpenAI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但博弈仍舊在繼續著,這一出反轉不斷的大戲似乎還遠未到結局。## **山姆·奧特曼:OpenAI離不開的男人**很多人都在疑惑,為何奧特曼會如此輕易地被掃地出局?又為何能收穫如此大的支援?**這場“宮鬥”之所以能發生,很大原因在於OpenAI獨特的組織結構。 **我們需要重新回顧OpenAI的創立史。 OpenAI誕生於2015年,由埃隆·馬斯克、山姆·奧特曼、領英創始人里德·霍夫曼等一眾矽谷科技大佬攢局,在成立之初,OpenAI是一家非營利性組織,旨在“促進和發展友好的人工智慧,使人類整體受益”。實現AGI(通用人工智慧)、造福整個人類、開源、非營利、制衡谷歌AI,這是OpenAI出現的原因,也是目的。 帶著對於AI的一腔熱忱和10億美金,OpenAI吸納了全世界最優秀的AI科學家加盟,也正是從那時開始,伊利亞·蘇茨克維離開了谷歌,並出任了OpenAI的首席科學家。 從左至右:伊利亞·蘇茨克維、山姆·奧特曼、米拉·慕拉提、格雷格·羅布克曼非營利組織的性質也決定了OpenAI必將不同於一般的科技公司。 換句話說,OpenAI董事會主要負責的並非微軟等股東,而是“全人類社會”,**衡量公司發展很大的一部分也不在於盈利情況,而是“是否推動AGI造福人類”。 **也正是如此,OpenAI的董事會並不完全受股東操控,因此在基本沒有提前通知微軟等外部股東的情況下,董事會就做出瞭解雇奧特曼的決定。在投贊成票的董事會成員里,除了首席科學家伊利亞·蘇茨克維,還有美版知乎 Quora的CEO亞當·安傑洛(Adam D'Angelo)、技術企業家塔莎·麥考利(Tasha McCauley)以及喬治城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戰略總監海倫·通納(Helen Toner)。 除了伊利亞之外,三位董事均沒有在OpenAI任職。獨特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也致使後來的一系列反轉劇情的發生:董事會並不需要向股東負責,所以儘管微軟等股東各種施壓,都無法操控他們的意志。 **從某種角度來說,能制衡他們的,確實只有“全體員工”。 **那麼,山姆·奧特曼為何能有如此影響力?作為OpenAI的聯合創始人之一,奧特曼無疑是整個OpenAI的靈魂人物,伊利亞·蘇茨克維引領的科技團隊創造了劃時代的ChatGPT,奧特曼則是其背後最大的支援者。**山姆·奧特曼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商業運作方面的才能。 **他一手完成了OpenAI的商業化轉型,2018年開始,奧特曼成立了一個能募集股權基金的盈利部門,推動著OpenAI一步步朝著商業化邁進。 2019年,在他的主導下,OpenAI獲得了微軟10億美元的投資,以有限盈利的模式不斷狂奔。 在2022年GPT正式推出后,在奧特曼的努力下,產品憑藉著出彩的效果和成熟的商業推廣,OpenAI再次收穫微軟數十億美元的投資,這再度加快了其成長的腳步。奧特曼是個十足的實幹派,在他的領導下,OpenAI實現了極快的商業轉化,並且不斷推動AI應用的落地。 在18日披露的一份OpenAI備忘錄也顯示,奧特曼的被解僱並無關於“瀆職”,關鍵點在於與董事會的溝通中斷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奧特曼的工作並沒有出現問題,主要矛盾點或許在於公司發展的未來方向。 **而從解僱后員工們的一系列反應來看,奧特曼很得“民心”,可見在向下管理以及個人能力部分,他仍舊有著相當大的優勢。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員工們的「鼎力相助」,也與奧特曼能夠為他們帶來的利益有關,作為激進的商業化推動者,奧特曼正不斷讓OpenAI成長為資本巨獸,對於規模還不算大的OpenAI團隊來說,他正為所有人帶來實打實的“巨額財富”。**微軟以及各大股東的反應更值得分析,對於他們來說,山姆·奧特曼無疑是現今OpenAI最合適的人選,微軟甚至願意為其兜底,可見其重要性。 **有著這樣一個“完美”的領導者,誰也沒能想到,剛剛發佈了GPT-4 Turbo、GPT應用商店等新產品,意氣風發的OpenAI會發生這麼一場風波。 危機到底從何而起,這真的是一場臨時起意的「宮鬥」嗎?## **O****penAI,何以至此?**答案或許就藏在GPT-4 Turbo的那場發佈會里。在《有多少AI創業公司,被OpenAI發佈會判了「死刑」?」一文中,刺蝟公社就曾討論過OpenAI目前正面臨的困局:更大規模的商業化應用,還是以AGI實現為先的技術突破?從一開始,相比於一般的科技公司,OpenAI團隊中研發人員、科學家的話語權就更大,更是整個組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也致使在最初發展的幾年裡,OpenAI就像一個象牙塔,10億美金的投入不為盈利,不為擴張,只是為了AI的發展。**但伴隨著研發的不斷深入,研究成果的不斷增多,選擇也隨之來臨。 是否轉型成為一家商業化的科技公司,是OpenAI面臨的第一個抉擇。 **這就是馬斯克離開OpenAI的故事了。 在那場爭論中,一直對人工智慧的發展持警惕態度、仍舊希望堅守開源的馬斯克最終沒有與奧特曼、伊利亞達成共識。 2018年,他選擇停止投資OpenAI,抽身離場。2019年,OpenAI正式宣布轉型,他們不僅將代碼閉源,還讓微軟成為了最大股東。 儘管是從非營利性質轉變為「封頂」營利性質(利潤上限為任何投資的100倍),**但對於OpenAI來說,研發AGI已經不再是唯一要做的事,商業、盈利開始被划入他們的路線中。 ** 參加APEC CEO峰會的山姆·奧特曼,圖源網路後面的故事所有人都耳熟能詳了,營利運作三年後,ChatGPT橫空出世,OpenAI開始“大殺四方”。 短短一年,OpenAI不僅坐擁了全球一億使用者,其估值更是達到900億美元之巨,除了研發新的大語言模型產品外,投資創業公司、商業運作、增加盈利模式,都成為了目前發展的重中之重。**同樣的抉擇再度產生了。 在GPT飛速擴張之際,AI面臨的安全問題開始再度被重視起來。 **2023年4月4日,加拿大隱私專員辦公室(OPC)宣布開始調查ChatGPT背後的公司OpenAI,涉及“指控OpenAI未經同意收集、使用和披露個人資訊”的投訴,此後幾個月里,類似的指控不斷出現,OpenAI在安全問題上面臨著極大的壓力。以伊利亞為代表的科學家們也陷入了矛盾中,一方面是,GPT正不斷攻城掠地,享受著規模效應的紅利,研發不斷加速。 在商業價值不斷提升的情況下,OpenAI也有更充足的經費和更好的研發條件,公司盈利也必將迎來起飛。 但在另一方面,AI面臨著失控的風險,安全問題層出不窮,而作為一家以造福人類為宗旨的科技公司,OpenAI也變得越來越有侵略性。 伊利亞·蘇茨克維,圖源網路尤其在開發者日的發佈會上,GPTs和GPT應用商店的發佈更是直接宣判了不少AI創業公司的“死刑”。 **山姆·奧特曼激進且野心勃勃,他確實能帶領公司走向成功,但一切似乎正偏離科學家們設想的軌道。 **或許就是在這樣的分歧下,伊利亞發動了這場「偷襲」。 剛巧董事會的另外兩位外部成員有著深厚的學術背景,同樣是保守派,在伊利亞的推動下,他們投出了那關鍵的一票。 得益於OpenAI獨特的組織架構,奧特曼被掃地出門,鬧劇也從此開始。跟很多人設想的並不一樣,這並非OpenAI背後資本的卸磨殺驢,正相反,奧特曼更像是資本的代言人。 這也是微軟和其他股東積極「營救」的原因,他們深刻地知道,只有在奧特曼的帶領下,OpenAI才能發揮出更大的商業價值。在解僱奧特曼后的臨時會議上,伊利亞·蘇茨克維的回應似乎從側面證實了這一點,在他看來這場「宮鬥」源於董事會要履行非營利組織使命的責任,他們的目標是「確保OpenAI構建造福整個人類的AGI」。。從根本上來講,這是一場公司發展的路線之爭,也是當下科技公司面臨的普遍問題:**當技術與商業發生碰撞,誰才應該成為主導者?**從這一次的「宮鬥」來看,儘管奧特曼被掃地出門,但真正“失勢”的無疑是伊利亞和背後的保守派們。 他們不僅失去了股東們的支援,還被所有員工“拋棄”了。 伊利亞在聯名書上的簽字無疑是一種示弱。 這或許是他應得的,「權力運作」和「偷襲」並不能解決深層次的分歧問題,尤其是在奧特曼這樣領袖氣質出眾的領導者身上。但最大的輸家仍舊是OpenAI。能夠發現,儘管博弈“你死我活”,但雙方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保全OpenAI。 權力鬥爭固然重要,但避免公司的分裂更加重要,正如那句調侃一樣,微軟正在“無痛收購”OpenAI,但想必就算奧特曼與微軟的關係再緊密,也不希望自己的團隊真正成為微軟的“子公司”。 對於微軟來說,重新孵化一個OpenAI也並非易事,更何況股價波動的大問題就在眼前。**故事還遠遠沒有結束,一場「宮鬥」解決不了商業世界影響下科技發展的路線之爭,或許未來還將有很多“選擇”將困擾這家年輕的企業,這是AI領域發展下必將經歷的陣痛。 **
反轉反轉再反轉 OpenAI“內鬥”風波始末
作者:世昕,刺蝟公社
把時間撥回三天前。
太平洋時間11月16日晚上七點,在奧克蘭的一間倉庫里,OpenAI CEO山姆·奧特曼正在跟一群藝術家大談人工智慧。 幾個小時前,他代表OpenAI在APEC CEO峰會上發表了演講,這是2023年全球最重要的峰會之一,作為全世界最知名的科技新貴,他自然不能缺席。
這是一個輕鬆的週四夜晚,但伴隨著一條短信的到來,愉快的交流不得不結束,發件者是OpenAI的首席科學家伊利亞·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那是一條會議通知簡訊,伊利亞代表董事會通知山姆參與第二天中午的Google視頻會議。
這看起來似乎再平常不過了,在過去一年裡,他稱得上是日理萬機。 憑藉ChatGPT等劃時代的AI產品,OpenAI已經成為了當下最成功的科技公司,作為領導者,山姆·奧特曼正站在聚光燈下,備受矚目。
沒有人能夠想到,他將迎接創業以來的最大挑戰,這一挑戰並非來自Google等競爭對手,而是OpenAI內部。 **短信背後,“刀斧手”已經做好準備,一場突如其來的“內鬥”已經在醞釀之中。 **
OpenAI「宮鬥」72小時
太平洋時間11月17日12時(日期:11月18日4時):開端
週五中午的視頻會議上,山姆·奧特曼迎來了其他四位OpenAI董事的“審判”。 會議上,伊利亞·蘇茨克維向山姆·奧特曼宣佈,在4:2的票數下,董事會決定罷免他的CEO職位。 同樣被掃地出門的還有OpenAI董事長兼總裁格雷格·羅布克曼(Greg Brockman),作為奧特曼的堅定支援者,他在不知情且缺席會議的情況下,同樣被“掃地出門”。
當天下午,OpenAI在官方網站官宣了這一消息,同時也公佈了辭退奧特曼的原因:“他在與董事會的溝通中始終不坦誠,阻礙了董事會履行職責的能力。 “檔中還官宣了格雷格辭去董事會主席職務的消息,並官宣了臨時CEO的人選米拉·慕拉提(Mira Murati),作為OpenAI的CTO,她已經在領導團隊中工作了五年,此次也算是臨危受命。
公告發佈后迅速引起全球級別的熱議。 消息官宣后不久,奧特曼在X發文稱“我很喜歡在OpenAI的時光”,並表示“未完待續”。 格雷格也在幾小時后發佈了長推文,披露了更多細節,短短十幾分鐘內,他和奧特曼的命運就被四位董事會成員決定,而這這一切都是在“桌下”發生的。
這場「宮鬥」來得突然,不僅奧特曼和格雷格兩位董事被蒙在鼓裡,大部分OpenAI的員工都是在消息公佈時才知道團隊已經易主,這也引起了大範圍的不滿。
太平洋時間11月18日(北京時間11月19日):反轉
奧特曼的遭遇令所有人震驚,他始終是這家公司和GPT的代言人,更被視為全球AI產業發展的領袖,而OpenAI對他的解僱沒有任何預兆。 眾說紛紜間,陰謀論甚囂塵上,奧特曼的私人生活、臨時CEO米拉·慕拉提都被頂上了風口浪尖。
除了OpenAI自身外,微軟也成為了熱鍋上的螞蟻。
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左)和山姆·奧特曼(右)
作為現今OpenAI最大的投資方,微軟一度因為GPT的成功在與谷歌等對手的競爭中處於上風,而OpenAI董事會對奧特曼的“偷襲”無疑讓所有人亂了陣腳。 消息公佈後,微軟股價應聲下跌,微軟發言人Fank Shaw發表聲明,表示將繼續與OpenAI展開合作。 與此同時,也有消息稱,微軟已經開始著手推動奧特曼的回歸。
宮鬥“的副作用也開始顯現。 消息公佈後的一天里,OpenAI的三名高級研究人員辭職,同時內部員工也開始了大規模抗議;另一邊,Thrive capital等外部股東也開始向OpenAI施壓,多方勢力推動著董事會“收回”錯誤的決定。
時間來到太平洋時間18日下午,有消息稱OpenAI董事會已經允許奧特曼與格雷格回歸,並且開始著手磋商此事,董事會成員在原則上也願意辭職以彌補這一“錯誤”。 但他們遠沒有一天前解僱奧特曼時那麼果斷,在辭職等問題上的猶豫不決進一步讓局勢陷入了迷茫。
奧特曼則佔據了輿論上風,辭職消息公佈後,不斷有公司向其拋來橄欖枝,更有一部分關注者支援他“另起爐灶”,也有消息稱奧特曼已經開始與格雷格籌措新公司,在聯合推文中的那句“更偉大的事情即將到來”似乎成為例證。 但奧特曼仍舊對OpenAI的同事們戀戀不捨,回歸的消息爆出后不久,他發推文表示“我非常喜歡OpenAI團隊”,隨後引起了眾多OpenAI員工的轉發,他們還附上了愛心表情,但這是向OpenAI董事會的施壓,還是對於奧特曼回歸的期待,卻令人難以分辨。
太平洋時間11月19日13時(日期:11月20日5時):談判
被解僱兩天后,山姆·奧特曼再次走進了自己無比熟悉的OpenAI大樓,只不過,這一次他的目的是談判。 在談判開始之前,奧特曼在X上po出了自己帶著訪客證件的照片,並配文“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佩戴它(指訪客證件)”,這代表著兩種可能性:要麼回歸,要麼再也不見。 對於他來說,這次談判更像是對於OpenAI董事會的最後通牒。
事情發展到現在,一切似乎來到了爽文劇情:CEO被無情解僱后,在所有人的支援下重回“王位”,並且將狠狠報復不懂事的董事會成員(指讓他們辭職)。 可以確信的是,奧特曼就是抱著這樣的心態來談判的,據外網報導,奧特曼回歸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解僱他的四名董事會成員全部辭職,這也成了雙方討論的重點之一。
令人意外的是,臨時CEO米拉·慕拉提是奧特曼回歸最大的推動者之一,在解僱事件發生后不久,她就開始與董事會成員展開談判,希望將奧特曼與格雷格重新聘請回OpenAI。
但談判的結果似乎並不樂觀,米拉甚至連自己臨時CEO的位子都保不住。 有消息稱,在談判奧特曼回歸事宜時,OpenAI董事會也在尋找新的CEO人選,而遊戲直播平臺Twitch的前CEO埃米特·謝爾(Emmett Shear)似乎是他們最心儀的人選。
一切似乎都無法挽回了,儘管微軟等股東不斷推動協商、員工們以離職相逼,但OpenAI的董事會成員們鐵了心的不低頭,而奧特曼自然也不可能選擇屈服。 分歧橫亙在他們之間,似乎深不見底,這家科技獨角獸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撕裂。
太平洋時間11月19日24時(日期:11月20日16時):抉擇
反轉再次來臨。 談判結束後,萬眾矚目「奧特曼歸位」並沒有發生,
19日晚,伊利亞·蘇茨克維宣佈奧特曼將不會回歸,而CEO繼任者將是埃米特·謝爾。 三天換三個CEO,OpenAI的這番操作堪稱抽象,在整個科技發展史中都少見。
19日的午夜,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的一條推文再次震驚了所有關注者:山姆·奧特曼和格雷格·布羅克曼將加入微軟,並領導一個新的高級AI研究團隊。
劇情變得越發抽象起來。 根據此前披露的各種消息,微軟一直在積極推動奧特曼的回歸,但談判顯然失敗了。 在一切無法挽回的情況下,微軟向奧特曼伸出了橄欖枝,奧特曼也一躍從創業公司的聯合創始人變為了「甲方爸爸」。。
奧特曼和格雷格轉發了薩蒂亞的推文,並配文“任務仍在繼續”。 短短一個週末,他們的事業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一切實在讓人始料未及。 但震動還在繼續。
有趣的是,馬斯克成為了各種反轉中最大的吃瓜群眾,在薩蒂亞的官宣推文下,他饒有興致的調侃“這下他們必須使用Teams(微軟辦公軟體)了!”(OpenAI董事會在Google會議中解僱了奧特曼,而谷歌是微軟最大的對手之一)
太平洋時間11月20日5時(日期:11月20日21時):出走
一呼百應,如果要形容奧特曼在OpenAI內部的影響力,這個詞再合適不過。
在官宣加入微軟后,OpenAI的員工們紛紛坐不住了。 在20日淩晨,包括米拉·慕拉提(Mira Murati)、COO布拉德 · 萊特卡普(Brad Lightcap)、CSO(首席戰略官)傑森·權(Jason Kwon)在內的多位員工開始發聲,他們在自己的X上發佈了同樣的推文:「沒有員工,OpenAI一無是處」。 奧特曼轉發了每個人的推文並附上了愛心。 這是一種凝聚力的宣示,更是對於OpenAI董事會的“威脅”。
此時,伊利亞·蘇茨克維似乎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發文稱自己對參與了董事會的決定感到遺憾,並表示將盡一切努力讓公司重新團結起來。 奧特曼轉發了這條推文並配上了三個愛心,不知是真的不計前嫌還是在陰陽怪氣。 網友們也對奧特曼的行為進行了揣測性總結:一個愛心代表能跟我去微軟,三個愛心表示不能。 就像中文社交網路裡的“對”和“啊對對對”。
一封聯名信再次顯示了OpenAI董事會的大勢已去。 20日上午,OpenAI員工給董事會成員下了最後通牒,威脅將集體離職跟隨奧特曼入職微軟,條件是董事會必須集體離職,並且恢復奧特曼和格雷格的職位。 信中表示,微軟已經向員工們保證,將會為加入的人留有職位,這無疑是談判破裂下微軟的施壓操作。
截至目前,OpenAI 770名員工中已經有650名簽署了這封聯名信,比例超過百分之八十,微軟兵不血刃就能完成對於OpenAI全團隊的“收編”。 黑色幽默的是,伊利亞·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的名字也出現在簽名里,他背叛了其他董事會成員。
奧特曼仍舊是體面的。 在受到幾乎所有員工的支援后,他表示“無比自豪”“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團結”,儘管在內部的權力鬥爭中他輸了,但他贏得了所有人的認可。
但他並不想看到被徹底撕裂后的OpenAI,太平洋時間20日11點,他再次發文,表示自己和薩蒂亞的首要任務仍舊是確保OpenAI繼續蓬勃發展。 有消息稱,如果董事會成員願意下臺,他和格雷格仍願回歸OpenAI。
吃瓜的其他科技公司則已摩拳擦掌,有的乾脆放出CEO郵箱,開啟光明正大的挖牆腳之路,好讓準備憤而辭職的OpenAI員工完成“BOSS 直聘”。
短短的三天里,OpenAI翻天覆地,從突如其來的解僱,到全體離職的施壓,董事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OpenAI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但博弈仍舊在繼續著,這一出反轉不斷的大戲似乎還遠未到結局。
山姆·奧特曼:OpenAI離不開的男人
很多人都在疑惑,為何奧特曼會如此輕易地被掃地出局?又為何能收穫如此大的支援?
**這場“宮鬥”之所以能發生,很大原因在於OpenAI獨特的組織結構。 **
我們需要重新回顧OpenAI的創立史。 OpenAI誕生於2015年,由埃隆·馬斯克、山姆·奧特曼、領英創始人里德·霍夫曼等一眾矽谷科技大佬攢局,在成立之初,OpenAI是一家非營利性組織,旨在“促進和發展友好的人工智慧,使人類整體受益”。
實現AGI(通用人工智慧)、造福整個人類、開源、非營利、制衡谷歌AI,這是OpenAI出現的原因,也是目的。 帶著對於AI的一腔熱忱和10億美金,OpenAI吸納了全世界最優秀的AI科學家加盟,也正是從那時開始,伊利亞·蘇茨克維離開了谷歌,並出任了OpenAI的首席科學家。
從左至右:伊利亞·蘇茨克維、山姆·奧特曼、米拉·慕拉提、格雷格·羅布克曼
非營利組織的性質也決定了OpenAI必將不同於一般的科技公司。 換句話說,OpenAI董事會主要負責的並非微軟等股東,而是“全人類社會”,**衡量公司發展很大的一部分也不在於盈利情況,而是“是否推動AGI造福人類”。 **
也正是如此,OpenAI的董事會並不完全受股東操控,因此在基本沒有提前通知微軟等外部股東的情況下,董事會就做出瞭解雇奧特曼的決定。
在投贊成票的董事會成員里,除了首席科學家伊利亞·蘇茨克維,還有美版知乎 Quora的CEO亞當·安傑洛(Adam D'Angelo)、技術企業家塔莎·麥考利(Tasha McCauley)以及喬治城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戰略總監海倫·通納(Helen Toner)。 除了伊利亞之外,三位董事均沒有在OpenAI任職。
獨特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也致使後來的一系列反轉劇情的發生:董事會並不需要向股東負責,所以儘管微軟等股東各種施壓,都無法操控他們的意志。 **從某種角度來說,能制衡他們的,確實只有“全體員工”。 **
那麼,山姆·奧特曼為何能有如此影響力?
作為OpenAI的聯合創始人之一,奧特曼無疑是整個OpenAI的靈魂人物,伊利亞·蘇茨克維引領的科技團隊創造了劃時代的ChatGPT,奧特曼則是其背後最大的支援者。
**山姆·奧特曼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商業運作方面的才能。 **他一手完成了OpenAI的商業化轉型,2018年開始,奧特曼成立了一個能募集股權基金的盈利部門,推動著OpenAI一步步朝著商業化邁進。 2019年,在他的主導下,OpenAI獲得了微軟10億美元的投資,以有限盈利的模式不斷狂奔。
在2022年GPT正式推出后,在奧特曼的努力下,產品憑藉著出彩的效果和成熟的商業推廣,OpenAI再次收穫微軟數十億美元的投資,這再度加快了其成長的腳步。
奧特曼是個十足的實幹派,在他的領導下,OpenAI實現了極快的商業轉化,並且不斷推動AI應用的落地。 在18日披露的一份OpenAI備忘錄也顯示,奧特曼的被解僱並無關於“瀆職”,關鍵點在於與董事會的溝通中斷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奧特曼的工作並沒有出現問題,主要矛盾點或許在於公司發展的未來方向。 **
而從解僱后員工們的一系列反應來看,奧特曼很得“民心”,可見在向下管理以及個人能力部分,他仍舊有著相當大的優勢。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員工們的「鼎力相助」,也與奧特曼能夠為他們帶來的利益有關,作為激進的商業化推動者,奧特曼正不斷讓OpenAI成長為資本巨獸,對於規模還不算大的OpenAI團隊來說,他正為所有人帶來實打實的“巨額財富”。
**微軟以及各大股東的反應更值得分析,對於他們來說,山姆·奧特曼無疑是現今OpenAI最合適的人選,微軟甚至願意為其兜底,可見其重要性。 **
有著這樣一個“完美”的領導者,誰也沒能想到,剛剛發佈了GPT-4 Turbo、GPT應用商店等新產品,意氣風發的OpenAI會發生這麼一場風波。 危機到底從何而起,這真的是一場臨時起意的「宮鬥」嗎?
O****penAI,何以至此?
答案或許就藏在GPT-4 Turbo的那場發佈會里。
在《有多少AI創業公司,被OpenAI發佈會判了「死刑」?」一文中,刺蝟公社就曾討論過OpenAI目前正面臨的困局:更大規模的商業化應用,還是以AGI實現為先的技術突破?
從一開始,相比於一般的科技公司,OpenAI團隊中研發人員、科學家的話語權就更大,更是整個組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也致使在最初發展的幾年裡,OpenAI就像一個象牙塔,10億美金的投入不為盈利,不為擴張,只是為了AI的發展。
**但伴隨著研發的不斷深入,研究成果的不斷增多,選擇也隨之來臨。 是否轉型成為一家商業化的科技公司,是OpenAI面臨的第一個抉擇。 **
這就是馬斯克離開OpenAI的故事了。 在那場爭論中,一直對人工智慧的發展持警惕態度、仍舊希望堅守開源的馬斯克最終沒有與奧特曼、伊利亞達成共識。 2018年,他選擇停止投資OpenAI,抽身離場。
2019年,OpenAI正式宣布轉型,他們不僅將代碼閉源,還讓微軟成為了最大股東。 儘管是從非營利性質轉變為「封頂」營利性質(利潤上限為任何投資的100倍),**但對於OpenAI來說,研發AGI已經不再是唯一要做的事,商業、盈利開始被划入他們的路線中。 **
參加APEC CEO峰會的山姆·奧特曼,圖源網路
後面的故事所有人都耳熟能詳了,營利運作三年後,ChatGPT橫空出世,OpenAI開始“大殺四方”。 短短一年,OpenAI不僅坐擁了全球一億使用者,其估值更是達到900億美元之巨,除了研發新的大語言模型產品外,投資創業公司、商業運作、增加盈利模式,都成為了目前發展的重中之重。
**同樣的抉擇再度產生了。 在GPT飛速擴張之際,AI面臨的安全問題開始再度被重視起來。 **2023年4月4日,加拿大隱私專員辦公室(OPC)宣布開始調查ChatGPT背後的公司OpenAI,涉及“指控OpenAI未經同意收集、使用和披露個人資訊”的投訴,此後幾個月里,類似的指控不斷出現,OpenAI在安全問題上面臨著極大的壓力。
以伊利亞為代表的科學家們也陷入了矛盾中,一方面是,GPT正不斷攻城掠地,享受著規模效應的紅利,研發不斷加速。 在商業價值不斷提升的情況下,OpenAI也有更充足的經費和更好的研發條件,公司盈利也必將迎來起飛。 但在另一方面,AI面臨著失控的風險,安全問題層出不窮,而作為一家以造福人類為宗旨的科技公司,OpenAI也變得越來越有侵略性。
伊利亞·蘇茨克維,圖源網路
尤其在開發者日的發佈會上,GPTs和GPT應用商店的發佈更是直接宣判了不少AI創業公司的“死刑”。 **山姆·奧特曼激進且野心勃勃,他確實能帶領公司走向成功,但一切似乎正偏離科學家們設想的軌道。 **
或許就是在這樣的分歧下,伊利亞發動了這場「偷襲」。 剛巧董事會的另外兩位外部成員有著深厚的學術背景,同樣是保守派,在伊利亞的推動下,他們投出了那關鍵的一票。 得益於OpenAI獨特的組織架構,奧特曼被掃地出門,鬧劇也從此開始。
跟很多人設想的並不一樣,這並非OpenAI背後資本的卸磨殺驢,正相反,奧特曼更像是資本的代言人。 這也是微軟和其他股東積極「營救」的原因,他們深刻地知道,只有在奧特曼的帶領下,OpenAI才能發揮出更大的商業價值。
在解僱奧特曼后的臨時會議上,伊利亞·蘇茨克維的回應似乎從側面證實了這一點,在他看來這場「宮鬥」源於董事會要履行非營利組織使命的責任,他們的目標是「確保OpenAI構建造福整個人類的AGI」。。
從根本上來講,這是一場公司發展的路線之爭,也是當下科技公司面臨的普遍問題:當技術與商業發生碰撞,誰才應該成為主導者?
從這一次的「宮鬥」來看,儘管奧特曼被掃地出門,但真正“失勢”的無疑是伊利亞和背後的保守派們。 他們不僅失去了股東們的支援,還被所有員工“拋棄”了。 伊利亞在聯名書上的簽字無疑是一種示弱。 這或許是他應得的,「權力運作」和「偷襲」並不能解決深層次的分歧問題,尤其是在奧特曼這樣領袖氣質出眾的領導者身上。
但最大的輸家仍舊是OpenAI。
能夠發現,儘管博弈“你死我活”,但雙方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保全OpenAI。 權力鬥爭固然重要,但避免公司的分裂更加重要,正如那句調侃一樣,微軟正在“無痛收購”OpenAI,但想必就算奧特曼與微軟的關係再緊密,也不希望自己的團隊真正成為微軟的“子公司”。 對於微軟來說,重新孵化一個OpenAI也並非易事,更何況股價波動的大問題就在眼前。
**故事還遠遠沒有結束,一場「宮鬥」解決不了商業世界影響下科技發展的路線之爭,或許未來還將有很多“選擇”將困擾這家年輕的企業,這是AI領域發展下必將經歷的陣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