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Layer 1代幣經濟學:代幣飛輪的三大支柱

進階10/17/2024, 8:49:27 AM
本文分析了Layer 1 區塊鏈專案在代幣經濟學設計上的關鍵要素,探討了Berachain、Initia 和Injective 等專案如何透過創新的代幣模型來推動網路成長,文中討論到機制設計、架構對齊和價值捕獲的重要性,並提供了這些項目如何實現代幣飛輪效應的具體案例。

要點

  • 目前,市場上有各種Layer 1項目,帶有不同的專業使命,例如高性能EVM、優化的Rollup執行環境或IP代幣化,提出並倡導新的Layer 1解決方案。在這些項目中,哪些能夠實現可持續增長並確立自己爲下一代Layer 1區塊鏈?本文將探討代幣經濟學,這與Layer 1項目的技術實力或社區同樣重要。
  • 設計Layer 1代幣經濟學的關鍵考慮因素可以基於以下三點:1)機制設計,2)與架構的契合性,以及3)價值捕獲。根據這些原則,生態系統參與者應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同時他們的集體經濟行爲應推動網路增長。經濟模型應設計爲與Layer 1獨特的技術架構相一致,並且代幣應具備內在機制,能夠隨着網路活動的增加而獲得價值。
  • 符合這些關鍵點的Layer 1代幣經濟學包括Berachain(PoL)、Initia(VIP)和Injective(燃燒拍賣)。這些項目都在網路層面直接幹預代幣經濟學,通過調整參與實體之間的利益關係或設計專門適用於技術架構的新經濟模型,提出了通過調節代幣供需關係的獨特代幣經濟學。

1. 引言:Layer 1代幣經濟學的轉變

最近一些備受矚目並獲得大量投資的項目,如Berachain、Monad、Story Protocol、Initia和Movement,具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是即將推出的Layer 1(L1)區塊鏈項目。這些項目選擇開發自己的L1解決方案,而不是在以太坊上構建Layer(L2)或創建單一協議。這種方法使它們能夠利用特定功能和經濟模型,構建獨特的生態系統。每個項目都帶着專門的使命進入市場,例如高性能EVM、優化的Rollup執行環境或IP代幣化,提出並倡導新的L1解決方案。

問題隨之而來:這些項目中哪些能夠實現可持續增長,並確立自己爲下一代L1區塊鏈?在這一評估中,與技術實力和社區參與同等重要的關鍵因素是其代幣經濟學的穩健性。

來源: 加密經濟系統的基礎

打個比方,Layer 1區塊鏈的運行方式類似於一個國家。L1網路充當“國家”,生態系統中的協議構成了地方經濟,而用戶或社區則是參與實體。在這個框架中,代幣既是經濟激勵,也是儲備貨幣,有機地連接着各種經濟單元。

在這種背景下,代幣經濟學在L1區塊鏈的“國家”中扮演什麼角色?代幣經濟學作爲經濟體系,激勵網路參與者進行能夠確保網路活躍運行的活動。同時,它通過調節代幣的供需關係來維持代幣的穩定價值。

因此,代幣經濟學的設計與國家的經濟系統類似。正如各國在設計經濟體系時會考慮地理條件、產業結構、政治制度和文化等因素,L1區塊鏈的代幣經濟學也必須反映其技術架構、去中心化應用(Dapp)生態、治理模式和社區特性。

然而,許多在2017-2019年ICO熱潮期間出現的L1區塊鏈,採用了模板化的代幣經濟學,未能考慮其獨特的網路特性。這種方式導致了一些“十億美元僵屍區塊鏈”的出現,它們雖有高估值,但卻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就。

相比之下,最近的代幣經濟學趨勢顯示出向更復雜方法的轉變。這些方法包括在網路層面直接調節代幣的供需關係、引入針對技術架構優化的代幣經濟學,以及通過更清晰的角色分配來使驗證者、協議和用戶的利益更加一致。本文將通過分析Berachain、Initia和Injective的案例,探討這一趨勢的三個關鍵方面,這些方面解決了現有代幣經濟學的局限性,有助於代幣經濟模型的可持續設計。

2. 代幣飛輪的缺陷與應對的三大支柱

2.1 代幣和代幣經濟學的基礎概述

2.1.1 Layer 1代幣的作用 \
“爲什麼需要代幣?” 盡管代幣無疑是基於區塊鏈項目的有效工具,但這個問題有時很難回答。然而,對於L1網路來說,代幣的理由更爲明確,因爲它們在核心層面用於驗證者獎勵和網絡費用。L1原生代幣有三大主要功能:

儲備貨幣:用戶在使用區塊空間時,需要支付原生代幣作爲網絡費用。在嵌入L2的區塊鏈中,當L2將主鏈用作數據可用性(DA)層時,原生代幣用於存儲費用。

激勵工具:誠實驗證交易合法性的驗證者會獲得原生代幣作爲區塊獎勵。而對於像統一流動性(Unified Liquidity)這樣的獨特L1功能,原生代幣作爲獎勵,鼓勵流動性提供者參與。

價值單位:L1發行的原生代幣直接或間接體現了L1所創造的價值。市場參與者根據他們對以太坊的商業表現和市場地位的估值,交易像$ETH這樣的代幣。

2.1.2 Layer 1代幣經濟學的作用
盡管代幣有其特定的角色,但控制代幣流動的代幣經濟學功能則是不同的。“代幣經濟學”這個術語通常被狹隘地定義爲調整供應的銷毀機制或代幣分配方式(最大供應量、分配比例、解鎖計劃等)。然而,在我們的討論中,代幣經濟學不僅包括銷毀機制和分配方式,還包括對齊參與者利益的激勵系統、代幣的效用以及收入分配模型——本質上是基於代幣的整個經濟體系。

在這個背景下,代幣經濟學的根本作用是創建一個激勵系統,促使參與者表現出期望的行爲,確保L1網路的順利運行。具體來說,它設計獎勵結構,以鼓勵諸如增強安全性或提供流動性等有利於網路的行動。爲了使這一獎勵系統有效,獎勵必須具有足夠的價值,才能對貢獻者有意義。因此,代幣經濟學還必須包含調節代幣供需的機制,以維持獎勵的價值。

2.2 由代幣經濟學創造的循環增長結構:代幣飛輪是終局

來源: X(@alive_eth)

精心設計的代幣經濟學有潛力創造飛輪效應,即通過價值循環促進網路的有機增長。該模型假設驗證者(負責區塊鏈安全)、開發者(創建應用)和用戶(組成社區)之間的互動能夠形成一個循環增長結構。通過“網路效應”,這將帶來規模經濟,加速網路的增長。我們從底層向上追溯這個飛輪的運作過程:

當核心團隊向市場提出新願景後,初始資金完成了L1網路的基礎設施建設,代幣的價值開始生成(在私募或公募市場中)。
隨着代幣價值的產生,驗證者通過爲網路提供供應端支持來獲得代幣獎勵。例如,驗證者通過驗證交易獲取區塊獎勵,爲網路提供安全性和功能性。
一旦L1網路建立了穩定的功能和安全性,開發者開始加入,爲網路開發有用的應用程序。
這些應用爲終端用戶提供了實際價值,用戶推動了代幣的需求。在此過程中,圍繞用戶形成了支持L1網路的社區。
隨着網路變得更加活躍,社區的壯大,代幣的需求增加,既作爲支付網絡費用的儲備貨幣,也作爲體現網路價值的價值單位。結果,市場對代幣的需求上升。
隨着代幣需求的上升,驗證者支持網路安全和功能性的動機變得更強→這導致網路的安全性和開發環境的改善,鼓勵開發者構建更多有用的應用,爲用戶提供更多價值→代幣需求增加→激勵加強→網路安全性和功能性提高→應用發展→社區變得更加活躍→飛輪效應加速。

一旦這個飛輪開始運轉,L1網路就獲得了自我維持增長的動力。此時,網路不再依賴核心團隊的單方面驅動;相反,增長通過代幣激勵自主加速。這種飛輪效應最大化了代幣經濟學的潛力,通常被視爲所有代幣經濟學最終應追求的終局狀態。

2.3 2.3 挑戰代幣飛輪的三個問題:不,代幣飛輪是一個“梗”

來源: X(@alive_eth)

飛輪模型在構建循環增長結構時假設了一些前提條件。它認爲,隨着網路活動的增加,代幣需求也會隨之增長,從而爲生態系統貢獻者提供更強的激勵基礎。它還假設,增強的激勵會促使驗證者以各種方式爲生態系統做出貢獻,促進更多有用應用的開發。我們需要質疑這些看似顯而易見的假設。許多現有的L1網路似乎在創建可持續的代幣經濟學方面存在困難,通常在以下三個方面缺乏關鍵要素:

2.3.1 所有參與者的激勵是否真的一致?

L1網路涉及各種類型的參與者,他們在生態系統中的利益各不相同。如果無法將這些復雜利益結構對齊以推動增長,飛輪效應就會停止運轉。尤其值得懷疑的是,隨着代幣需求的增加和驗證者利益的增強,驗證者是否真的會如飛輪模型所述,必然在其他方面爲生態系統做出貢獻。

驗證者的利益並非與生態系統增長無關。他們的區塊獎勵是以L1原生代幣形式發放的,因此代幣需求和價值的增長對他們有利。此外,隨着應用生態系統吸引更多用戶並生成更多交易,網路擁堵可能增加,從而加強驗證者的激勵。大多數L1網路(如以太坊的PoS網路)採用Gas費機制,網路擁堵加劇時驗證者獲得更高的費用。

然而,網路層面並沒有直接的機制要求驗證者爲生態系統貢獻其他內容,這使得驗證者與協議或用戶之間的關係較爲薄弱。驗證者激勵的增強與生態系統激活之間缺乏直接聯系,意味着驗證者對生態系統貢獻的動機較低。反之,在單個抵押者無法獲得顯著獎勵的情況下,用戶或協議爲經濟安全性貢獻的清晰方式或激勵機制也沒有體現出來。所有L1生態系統中治理參與率低的現象表明,個體用戶缺乏明確的動機爲網路共識做出貢獻。換句話說,驗證者的利益與其他生態系統參與者的利益並不直接相關。

2.3.2 網路活動增加是否會導致代幣需求增加?

很難斷言,隨着應用的出現和用戶的加入,網路活動增加必然會導致代幣需求增加。如果沒有內在的結構或只有一個薄弱的結構將網路活動與原生代幣需求關聯起來,那麼網路活動和代幣需求可能無法保持一致。正如我們稍後將詳細討論的,以太坊目前正在經歷L2活動增加但推動$ETH需求的因素卻非常低的情況。與以太坊類似,每個區塊鏈網路都有其獨特的技術架構。因此,代幣經濟學應充分反映這一架構。

2.3.3 代幣如何捕獲價值?

雖然與前一個問題類似,但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提問:代幣如何捕獲價值?假設飛輪理想地展開,隨着網路激活,代幣需求增加。這是否必然會導致代幣價值增加?顯然,代幣需求增加並不自動意味着代幣價值會上升。撇開市場投機不談(這通常與生態系統的基本增長無關),簡單的計算表明,代幣需求必須超過新發行的代幣供應,價值才能增加。因此,隨着網路激活,增加代幣需求或減少代幣供應的機制應在此過程中發揮作用。但這一點有時被忽視,或者未能有效運作,無法實現網路激活→代幣需求→代幣價值增長的反饋循環。

2.4 糾正代幣飛輪的三大支柱

總結至此內容,L1代幣在網路中扮演着儲備貨幣、激勵工具和價值單位的角色,體現了網路所創造的價值。L1可以通過代幣及激勵機制構建一個經濟體系,使生態系統參與者的利益保持一致,確保網路的活躍運作。精心設計的代幣經濟學有潛力通過代幣激勵循環網路中創造的價值,促進網路的自我持續增長。

然而,我們理想化的代幣飛輪與實際L1網路中觀察到的現象常有差異。這是因爲在誘導參與者行爲或連接價值的過程中,正反饋回路並沒有有效運行。具體來說,原因在於缺乏足夠的考慮,未能確保所有參與者的激勵是否真正一致、網路活動是否能增加代幣需求、以及價值是否有效地積累在代幣中。

這些局限性常常導致現有的L1網路在代幣經濟學的可持續性方面出現問題。因此,在確定下一代L1代幣經濟學方向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更深入地審視這些局限,並將其具體化。爲此,我們將之前提出的關於代幣飛輪的問題轉換爲L1代幣經濟學設計的關鍵點:I. 機制設計,II. 與架構的契合,III. 價值捕獲。在下一部分中,我們將通過案例研究,觀察現有代幣經濟學的局限性及其原因,同時進一步闡明上述關鍵點。

I. 所有參與者的激勵是否真正一致?→機制設計

II. 網路活動的增加是否會帶來代幣需求的增加?→與架構的契合

III. 代幣如何捕獲價值?→價值捕獲

3. 千禧一代Layer 1的經驗教訓

鑑於代幣經濟學的復雜性,單一因素來評判代幣經濟學案例可能導致對現象的片面理解。然而,作爲尋找可持續代幣經濟學的一種方法,嘗試定義現有案例所遇到的局限性並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可能是一個有效的途徑。接下來,我們將通過以下三個案例來具體化支持飛輪的代幣經濟學三大支柱:1)比特幣在機制設計方面面臨的局限,2)以太坊暴露出的架構與代幣經濟學之間的契合問題,3)Arbitrum代幣無法從網路中捕獲價值的結構性局限。

3.1 支柱一 - 機制設計:比特幣

比特幣自區塊鏈技術誕生以來,成爲了最具創新性的發明之一,並且現在甚至已經成爲傳統金融市場中的重要資產。然而,比特幣最初設定的功能與其當前的角色之間存在着顯著的差距。隨着比特幣作爲資產的角色不斷演變,最初的激勵機制設計不再與其當前的功能相匹配,這引發了對未來維護比特幣安全性的激勵不足的擔憂。這種現實正在重塑比特幣的發展路線圖。讓我們仔細看看比特幣的案例,重點關注其機制設計,可以概括爲“提供多少獎勵、如何提供獎勵,以及如何引導參與者的行爲”。

3.1.1 比特幣經濟模型:減半機制的前提

總結比特幣的機制設計,它通過在PoW(工作量證明)共識算法下,獎勵生成有效區塊的挖礦節點來將網路安全與節點激勵聯系在一起。參與網路的節點通過競爭計算哈希值,消耗計算能力以獲得添加有效區塊到最長鏈的區塊獎勵。對於惡意節點來說,要攻擊網路,需要控制超過一半的計算能力,這是在實踐中很難實現的,即使成功,攻擊者也會失去動機,因爲攻擊將導致比特幣價值下降,最終使其自身蒙受損失。通過這種動態機制,比特幣實現了拜佔庭容錯(BFT),通過節點共識作爲去中心化的貨幣系統運行,而無需依賴第三方信任。

來源:Bitcoin Wiki

因此,挖礦節點獲得的區塊獎勵對於維護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至關重要,因爲這爲節點提供了誠實參與和競爭性參與工作量證明過程的激勵。然而,仔細研究比特幣的獎勵機制可以發現,爲了限制通脹,區塊獎勵大約每四年減半一次,並且最終將停止發放。結果,礦工將越來越依賴交易費用而非通脹性區塊獎勵。

這種減半獎勵機制的設計假設比特幣最終會成爲一種支付貨幣,交易費用將完全取代挖礦獎勵。與當前作爲“價值存儲”(SoV)的形象不同,比特幣的初衷是取代中心化的電子支付系統。然而,衆所周知,比特幣在作爲支付貨幣方面存在擴展性問題,而像USDC或USDT這樣的解決方案已經足夠成爲支付貨幣的替代品。

因此,有人提出比特幣需要調整其戰略,而比特幣挖礦激勵的解決方案可以概括如下。一種情況是,隨着比特幣供應量日益減少,其稀缺性自然會增加,從而可能解決這一問題。最終,隨着比特幣真正演變爲一種價值存儲,其價值可能會大幅上升,即使沒有挖礦獎勵也能爲區塊生成提供足夠的激勵。另一種解決方案是通過BTCFi或比特幣二層(Bitcoin L2)等計劃,將比特幣發展爲一種可編程資產和網路。這種方法旨在使比特幣成爲一種更具生產力的資產,而非“懶惰的數字黃金”,從而增加比特幣網路內產生的交易費用。

3.1.2 比特幣突顯機制設計的重要性

雖然關於比特幣擴展性的討論仍在繼續,但未來礦工激勵可能消失的可能性,與最初的經濟模型設計相悖,提出了關於比特幣可持續性的重要問題。如果挖礦獎勵最終消失,沒有人會消耗計算能力來獲得區塊生成權,這可能導致比特幣交易不再記錄在區塊鏈上。因此,市場逐漸提出了通過使比特幣成爲一種更具生產力的資產,逐步提高交易費用以取代挖礦獎勵的新使命。這已成爲一項重要任務,推動了開發者的湧入和比特幣生態系統的擴展。

比特幣的案例凸顯了機制設計在經濟模型中的重要性——“提供多少獎勵、如何提供獎勵,以及如何引導參與者的行爲”。這裏的機制設計指的是通過設置場景和激勵,促使經濟模型參與者採取行動以最大化他們的回報。機制設計也被稱爲“逆向博弈論”。博弈論預測個人將如何做出戰略決策以謀取自己的最大利益,而逆向博弈論則設計出最佳機制,使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集體實現某一任意目標。換句話說,它確保了負責網路安全的驗證者、協議和用戶在追求各自利益的同時,實現L1網路的平穩運行和可持續發展。

3.2 支柱 II - 與架構的一致性:以太坊

與架構的一致性可以定義爲區塊鏈的技術結構和支持它的經濟模型是否兼容。 L1網路在技術架構上採用了不同的結構,從共識算法到交易計算結構以及L2的存在。例如,具有特定目標的L1網路,例如旨在通過並行事務處理實現高性能EVM網路的Monad區塊鏈,或專門從事IP代幣化的Story網路,需要獨特的技術架構。然而,僅僅調整架構就足夠了嗎?隨着架構的變化,網路參與者的類型及其興趣也會發生變化,需要優化經濟模型以匹配架構。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考察架構和通證經濟是否一致,而以太坊最近在通證經濟可持續性方面面臨的挑戰爲對該主題的多方面考慮提供了案例研究。

3.2.1 以太坊代幣經濟學:Layer2 寄生於以太坊

來源: X(@glxyresearch)

以太坊憑藉其豐富的流動性和開發者社區,構建了所有區塊鏈網路中最大的生態系統。然而,最近以太坊面臨着對其經濟模式的擔憂,其中L2的價值並沒有歸於以太坊主鏈和$ETH。該問題源於 L2 在將交易數據排序到以太坊時支付的 DA(數據可用性)費用大幅減少。 EIP-4844 更新。這導致對 ETH 作爲 Gas 代幣的需求相應減少。換句話說,隨着L2向以太坊支付的費用減少,以太坊的收入減少,同時,對$ETH的基本需求因素消失,從而導致“L2在經濟上寄生於以太坊”的觀點。

來源: 沙丘(@blockworks_research)

爲了更詳細地考察背景,以太坊將 Gas 費用分爲由網絡擁塞決定的基本費用和用戶任意設置的優先費用。其中,優先費作爲對驗證者的獎勵,而基本費則被燒毀。因此,當以太坊產生的基本費用總額超過新發出的區塊獎勵數量時,足夠的 ETH 就會被銷毀,從而使 ETH 供應總量保持在通縮狀態。市場上流通的$ETH絕對量不斷減少這一事實已被市場認可,支撐了對$ETH作爲資產的基本需求。

來源: 沙丘(@tk-research)

然而,以太坊的長期目標是制定以 L2 爲中心的路線圖,從而導致 EIP-4844 更新,以降低排序成本並提高 L2 可擴展性。自本次更新以來發生了變化。從 L2 交易和唯一活躍地址顯着增加,最終用戶現在可以使用網絡費用較低的 L2 應用程序來代替以太坊。另一方面,與 L2 相比,以太坊在結構上處於“不利”地位。盡管 L2 激活, 以太坊平均 Gas 費已降至 1 Gwei,導致 ETH 供應出現通貨膨脹狀態。這引發了人們對 L2 在經濟上寄生於以太坊的批評。

3.2.2 以太坊所證明的架構與經濟模型之間的一致性需求

以太坊不斷升級架構,通過L2來補充主鏈擴展性的不足。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鑑於以太坊的可擴展性顯着提高並且 L2 活動確實有所增加,以太坊是否很好地實現了其目標?以太坊宣布了一個以 Rollup 爲中心的路線圖,旨在打造一個具有高可擴展性的區塊鏈環境,同時保持足夠的去中心化。因此,由於 EIP-4844 可能與以太坊的架構升級目標一致,L2 運營成本降低,最終用戶便利性提高。

然而,以太坊的案例表明,即使將其視爲以太坊向以 L2 爲中心的路線圖發展的過渡階段,當技術架構和經濟模型不一致時也會出現問題。雖然 L1 改進了其架構來完成其使命,可用性和活動也相應增加,但該活動產生的價值與經濟模型之間的聯系被打破。 L2 擴展的可擴展性與以太坊的經濟效益之間缺乏聯系。類似的提案 EIP-7762 增加 L2 支付的 blob 費用 表明 L2 可擴展性存在潛在的回歸,這表明以太坊已經遇到了架構和經濟模型的增長曲線不一致的情況。

這表明代幣經濟學不能與 L1 構建的架構分開考慮。如果 L1 有一個明確的問題需要解決並且有一個使命需要實現,那麼它的技術架構就會被構建爲一種方法論。然後,針對該架構優化的代幣經濟學設計應該隨之而來。這個問題更有可能發生在具有經濟碎片化風險的模塊化區塊鏈中。除了以太坊之外,Cosmos IBC 生態也基於其獨特的技術架構催生了各種應用鏈,但 它維持着一個分散的生態系統,沒有價值鏈將應用程序鏈經濟地連接到一個單一的經濟系統中。換句話說,如果生態系統參與者在架構開發過程中存在獨特的利益,那麼還需要一個優化的經濟模型。

3.3 支柱 III - 價值捕獲:決策

價值捕獲是指代幣從網路捕獲價值的機制。即使網路變得高度活躍,也需要一種直接調節代幣供需的機制來增加對代幣的基本需求。 Arbitrum 和 $ARB 缺乏聯系,導致代幣無法捕獲價值的現象,很好地說明了價值捕獲機制的重要性。

3.3.1 代幣經濟學決策:第 2 層代幣是 Meme 代幣

Arbitrum 目前在所有 L2 網路中表現出最高的活躍度,其中 其生態系統中有約 700 個協議,每週產生約 500 萬筆交易。然而,與其高網路活躍度相比,$ARB 面臨着與模因代幣無異的批評,除了治理功能之外缺乏實用性。因此,缺乏市場認可的基本需求因素。雖然各種市場變量復雜地影響着代幣價格,難以簡單地解釋價格波動,但創造長期購買或持有代幣意願的代幣機制在市場參與者對代幣價值的評估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事實上,$ARB 的價格並未逃脫下跌趨勢,年初至今已下跌 -66%,並且根據 進入街區,目前 95% 的 $ARB 持有者正在遭受損失。

作爲回應,DAO 最近決定 通過了一項爲 $ARB 引入質押功能的提案。該提案的核心是允許通過 ARB 代幣質押來委托治理權,並加強質押獎勵制度。首先,質押 $ARB 可以從各種收入來源中賺取利息,例如排序器費用、MEV 費用和驗證器費用。此外,通過引入流動性質押,$ARB 存款人可以將 $stARB 與其他 DeFi 協議進行互操作,同時保持其質押狀態。

此代幣經濟學更新可實現各種預期效果。 Arbitrum DAO 的金庫已積累了價值 4500 萬美元的 ETH,但 $ARB 流通供應量中只有不到 10% 用於治理。因此,通過 $ARB 質押增強治理委托的動力,爲提高治理安全性提供了機會。另一個重要的影響是讓代幣持有者願意長期持有 $ARB。

3.3.2 Arbitrum 強調的價值獲取機制的重要性

價值捕獲涉及通過代幣將網路產生的收入分配給生態系統貢獻者或通過直接或間接調整代幣供應來積累代幣的網路價值。價值獲取不僅對於 L2 或 DeFi 協議很重要(如 Arbitrum 案例所示),而且對於 L1 代幣經濟也很重要。特別是對於 L1 原生代幣來說,它可以作爲激勵措施,誘導生態系統參與者爲網路做出有益的行爲,必須將代幣視爲具有適當價值的獎勵,以期望參與者做出足夠的貢獻。

代幣獲取價值的方法是通過使網路需求與代幣供需動態保持一致的機制來實現的。例如,如果網路收入用於從市場購買代幣並銷毀它們,則供應到市場的代幣絕對數量會減少。或者,還有一種直接將網路產生的收入重新分配給利益相關者的方法。這種價值捕獲機制可以創造代幣的基本需求因素或調整市場上流通的代幣數量,從而形成良性循環。這個循環可以導致 L1 激活,導致代幣價值增加,從而加強貢獻激勵,進一步增加 L1 活動。

4. 可持續代幣經濟的下一代Layer 1

到目前爲止,通過研究現有的代幣經濟學案例,我們已經能夠闡明創建代幣飛輪的三個關鍵點。當然,比特幣的區塊獎勵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全消失,因此目前還無法引起人們的關注。以太坊和 Arbitrum 正在進行激烈的討論,以解決當前的問題,爲未來留下改進的空間。然而,現有代幣經濟學遇到的局限性提供了寶貴的教訓。當缺乏對生態系統貢獻的激勵、當經濟模型與技術架構不相符、或者當網路活動未能轉化爲代幣價值增長時,就存在失去代幣經濟可持續性的風險。

然而,滿足所有這些標準並不像聽起來那麼容易。 Berachain、Initia 和 Injective 提出的共同解決方案是直接在網路層面參與,調整參與者的利益或設計適合技術架構的代幣經濟。或者,他們試圖通過獨特的機制調整代幣的供需來克服之前顯示的限制。這種在網路層面深度參與代幣經濟的策略有可能有效彌補現有代幣經濟所遺漏的飛輪空白。接下來,我們來看看Berachain如何通過其復雜的PoL機制設計來解決問題,Initia計劃如何通過VIP將碎片化的rollup生態系統經濟地連接起來,以及爲什麼Injective能夠長期維持其代幣的通貨緊縮狀態。時期。

4.1 機制設計:Berachain,流動性證明

機制設計涉及設計一個系統,讓L1參與者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最終爲L1的活躍運行和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Berachain專門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新提出了PoL(流動性證明)作爲共識算法,通過緊密交織生態系統參與者的利益和獎勵系統來解決利益錯位的問題。

4.1.1 Berachain 概述

Beachain 使用 BeaconKit 構建爲兼容 EVM 的 L1 區塊鏈,BeaconKit 是通過修改 Cosmos SDK 開發的。與以太坊的信標鏈結構類似,Berachain 採用 BeaconKit 來分離執行層和共識層,共識層採用 ComtBFT,執行層採用 EVM,保證了與 EVM 執行環境的高度兼容性。憑藉雄厚的技術實力,Berachain從NFT項目開始,長期致力於社區和開發環境的建設 邦熊。因此,盡管仍處於測試網階段,但各種協議已經上線,並且顯示出很高的社區參與度。

4.1.2 Berachain 通證經濟

Berachain的獨特之處在於PoL,它在網路層面調整參與者的利益。 PoL 是一種共識算法,專門用於穩定保障流動性和安全性,並加強生態系統中驗證者的作用。它專注於機制設計,使每個生態系統參與者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同時在相互依賴的關係下促進網路增長。讓我們來看看 Berachain 如何將 1) 用戶、2) 驗證者和 3) 協議的個人利益結合到一個單一的交叉點以實現增長。

來源: 貝拉鏈文檔

首先,Berachain 擁有三種代幣——$BERA、$BGT 和 $HONEY——每種代幣在操作 PoL 方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BERA 作爲用於網絡費用的 Gas 代幣,$BGT(Bera 治理代幣)作爲提供流動性的獎勵,並作爲確定獎勵比率的治理代幣。 $HONEY 是 Berachain 的原生穩定幣,與 $USDC 1:1 掛鉤。雖然 Berachain 具有三重代幣經濟學,但我們現在將重點關注 $BERA 和 $BGT,以簡化我們對 PoL 參與者結構的討論。要理解Berachain的機制設計,我們需要更多地關注$BGT的特殊功能。

$BGT 是一種代幣,可以作爲向白名單流動性池(白名單獎勵金庫)提供流動性的獎勵而獲得,具體由治理決定。 $BGT 以與帳戶綁定的不可交易狀態提供,雖然作爲獎勵收到的 $BGT 可以 1:1 兌換爲 $BERA,但相反的情況($BERA → $BGT)是不可能的。因此,提供流動性是獲得$BGT的唯一途徑。

$BGT 的供應方式由驗證者投票決定分配給哪個流動性池的 $BGT 發行量來決定。獲得$BGT的用戶有兩種選擇:一是將$BGT兌換成$BERA進行清算,二是將其委托給驗證人以獲得額外獎勵。在這裏,額外獎勵是指從協議通過驗證器流向用戶的賄賂,我們稍後將詳細介紹。

Berachain 將 Gas 代幣和治理代幣分離爲 $BERA 和 $BGT 的原因是爲了確保生態系統的流動性和安全性。在使用單一代幣的 L1 網路中,通過質押代幣來提高 PoS 安全性限制了生態系統中可用作流動性的代幣數量。因此,只有提供流動性才能獲得用於安全的$BGT,Berachain旨在解決網路流動性與安全性不一致的問題。此外,通過允許驗證者分配 BGT 排放比率,它可以通過增加驗證者、協議和用戶之間的相互依賴來加強生態系統參與者利益一致的結構。

現在我們了解了 PoL 的基本原理以及 $BERA 和 $BGT 的作用,我們來看看在這種機制設計下生態系統參與者如何交互。跟蹤從 (1) 到 (6) 的 $BGT、流動性和賄賂流程,以了解生態系統參與者在特定利益下如何互動。

用戶 ↔ 協議

(1) 流動性:用戶將流動性存入自己選擇的白名單流動性池中。該協議利用該池的流動性爲協議用戶提供流暢的交易環境。

(2) $BGT + LP 獎勵:當用戶向白名單池提供流動性時,協議爲配對存款提供 $BGT 獎勵和流動性提供獎勵。在這裏,協議需要確保盡可能多的$BGT排放比例,以使用戶選擇其流動性池。

協議 ↔ 驗證器

(3) 賄賂:驗證者擁有確定流動性池的 $BGT 排放比例的治理權。因此,協議向驗證者提供賄賂,以投票支持其流動性池。

(4) $BGT 發行投票:與其他 L1 不同,Berachain 的驗證者並不直接接收根據通貨膨脹率提供的 L1 代幣作爲網路驗證獎勵。相反,他們通過協議提供的賄賂來獲得網路驗證的激勵(不包括可能不規則發生的優先費)。因此,爲了從協議中獲得足夠的賄賂,他們需要獲得更多的 BGT 來擁有更強的治理權利。

驗證者 ↔ 用戶

(5)賄賂:驗證人獲得更強治理權利的方式是接受用戶通過提供流動性獲得的$BGT的委托。爲此,他們需要將從協議中收到的賄賂返還給用戶,或者提供單獨的激勵措施來增加委托的 $BGT 金額。

(6)委托$BGT:用戶將$BGT委托給驗證人,以換取驗證人的賄賂。

4.1.3 Berachain機制設計提出的通證經濟方向

綜上所述,Berachain 旨在通過 PoL 保障生態系統的流動性和安全性,並解決驗證者利益分散的問題。 Berachain 超越了單一代幣作爲基礎貨幣充當所有角色的現有方法,區分了用於流動性的 $BERA 和用於治理的 $BGT,解決了流動性和安全性之間的權衡。通過構造驗證者通過賄賂獲得獎勵並賦予他們確定 $BGT 排放量的權力,它加強了驗證者、協議和用戶之間的相互依賴。

當然,隨着機制復雜性的增加,最終用戶的學習曲線會變得更陡峭。因此,主網上線後,以 PoL 爲中心的互動能否順利進行,還需密切觀察。盡管如此,Berachain 的代幣經濟在機制設計方面非常復雜,通過解決參與者激勵不一致破壞飛輪連續性的問題,爲 L1 代幣經濟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4.2 與架構的一致性:INITIA、VIP

Initia 有望解決架構與經濟模型之間不一致的問題,這種問題是在架構構建與網路方向保持一致時發生的。 Initia 專注於現有 Rollup 生態系統面臨的碎片化問題。根據其“Interwelted Rollup”的使命,它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生態系統,其中 L2 Minitias 分布在 Initia 周圍,同時在經濟和安全方面緊密互連。作爲這項工作的一部分,它試圖通過其獨特的代幣經濟(稱爲 VIP)連接潛在分散的匯總生態系統經濟。

4.2.1 初始概述

Initia 是一個由 MoveVM 提供支持的基於 Cosmos 的Layer 1區塊鏈,專門設計用作稱爲 Minitia 的第 2 層匯總的結算層。 Initia(L1)和Minitia(L2)在經濟和安全方面相互連接,形成一個名爲Omnitia的集成生態系統。因此,Initia的各種功能都是爲了加強與Minitia L2的連接而創建的。例如,在安全性方面,如果 Minitia 內部發生欺詐,Initia 的驗證節點會與 Celestia 一起介入解決爭議,並重建最後的有效狀態。在流動性方面,它在L1網路層面運營着一個名爲Enshrined Liquidity的流動性中心,Minitia可以利用該中心通過Enshrined Liquidity的路由器功能爲用戶提供平滑的資產移動和Minitias之間的互換。

4.2.2 印度通證經濟

由於 Initia 的設計重點是與 Minitia L2 的相互連接,因此它設計了一種稱爲 VIP(既得利益計劃)的機制,用於與 Minitia 進行經濟連接。 VIP 旨在使 Initia 生態系統的基礎貨幣 $INIT 成爲所有 L2 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種方式,它使用 $INIT 作爲一種經濟地連接 Initia 和 Minitia 的方法,並不斷爲 $INIT 創建用例。 VIP流程大致可以分爲三個部分:1)分配,2)分配,3)解鎖。

1)分配

來源: 貴賓介紹

首先,$INIT 創世供應量的 10% 被分配爲 VIP 資金。這些資金每兩周分發給 Minitias 和有資格獲得 VIP 獎勵的用戶。這裏,VIP獎勵按照平衡池和權重池兩個池進行劃分。餘額池獎勵按照 Minitias 持有的 $INIT 數量的比例分配給 Minitias。另一方面,權重池獎勵根據 L1 治理中通過規範投票設定的權重分配給 Minitias。換句話說,L1 利益相關者通過計量投票來決定分配給每個 Minitia 多少獎勵。因此,平衡池鼓勵 Minitias 持有更多 $INIT 並在其應用程序中爲 $INIT 創建用例,而權重池通過計量投票爲 $INIT 代幣創建用例,並鼓勵驗證者、用戶或賄賂協議(如 Votium 或Hidden Hand積極參與L1治理。

2)分配

來源: @initiafdn/introducing-vip-5fe1a0177055">貴賓介紹

分配給 Minitias 的獎勵以 $esINIT(托管 INIT)形式提供,在初始狀態下不可轉讓。分配給 Minitias 的 $esINIT 的接收者分爲操作員和用戶。這裏,運營商是指運營 Minitias 的項目團隊。獲得運營商獎勵的項目團隊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利用 $esINIT。他們可以將其用作補充 Minitia 的開發資金,將其重新分配給 Minitia 中活躍的用戶,或者將其質押在 Initia L1 中,以便在未來的紀元投票中進行自我投票。

另一方面,作爲用戶獎勵分配的$esINIT根據用戶的VIP分數直接提供給用戶。 VIP 分數是根據 Minitia 爲鼓勵用戶在 Minitia 中進行互動而設定的各種 KPI 計算得出的數字。例如,通過設置 VIP 分數的標準,例如用戶在特定時期內通過 Minitia 生成的交易數量、交易量或借貸規模,Minitia 可以爲用戶執行特定操作提供動力。

3)解鎖

來源: @initiafdn/introducing-vip-5fe1a0177055">貴賓介紹

如上所述,根據 VIP 分數向用戶分配獎勵時,$esINIT 作爲無法轉讓的托管代幣給予。因此,用戶需要通過解鎖過程來清算作爲獎勵獲得的$esINIT。此時,用戶可以選擇兩種操作之一來最大化其利益。一是在多個時期內維持 VIP 分數,以將 $esINIT 解鎖爲流動的 $INIT。在維持VIP積分的這段時間內,用戶可以在Minitia中積累額外的積分,從Minitia的角度來看,這具有誘導用戶保留的優勢。使用 $esINIT 的另一種方法是將其作爲流動性對存入 Enshrined Liquidity 中,以獲得存款獎勵。

4.2.3 Initia VIP提出的通證經濟方向

總而言之,VIP 是 Initia 的代幣經濟,旨在經濟地連接 L1 和 L2,並創造對 $INIT 的持續需求。 1)分配過程中,旨在通過提供不同分配方式的餘額池、權重池等設備,增加$INIT的使用場景,鼓勵治理參與,以此激活生態系統。 2)分發過程中,通過讓Minitia通過VIP分數誘導特定的用戶行爲,使Minitia和用戶的利益保持一致。 3) 解鎖流程作爲一種手段,通過提供流動性來誘導用戶保留或直接爲 Initia 生態系統做出貢獻。

通過這一過程,Initia 旨在防止 Minitia 生態系統的經濟分裂,同時爲 $INIT 創建多方面的用例,並相應地產生基本代幣需求的因素。隨着以區塊鏈爲中心的模塊化基礎設施變得越來越普遍,生態系統的經濟碎片化被認爲是一個長期問題,必須與基於模塊化的開發環境的好處進行權衡。在這方面,Initia提出的VIP爲未來模塊化生態系統中的代幣經濟設計提供了有意義的方向。

4.3 價值捕獲:注入、銷毀拍賣

與尚未推出主網的 Berachain 和 Initia 不同,Injective 自 2018 年以來就在市場上廣爲人知。然而,直到最近,它仍然通過諸如此類的更新不斷改進其代幣經濟。 注射3.0,通過燃燒機制構建獨特的通貨緊縮代幣經濟。因此,當從價值捕獲的角度討論L1代幣經濟學時,我認爲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用例,並想在本節中介紹它。

4.3.1 單射概述

Injective 是基於 Cosmos SDK 和基於 TendermintBFT 的自定義共識機制構建的 L1 區塊鏈,針對從現貨交易到永續期貨交易或 RWA 的金融進行了優化。作爲專爲金融打造的 L1,它提供了超過 25,000 TPS 的高性能區塊鏈環境來處理高頻交易,並利用 FBA(頻繁批量拍賣)等鏈上訂單撮合模型來防止 MEV 進行資本高效交易。此外,Injective 還提供即插即用模塊作爲其開發資源的一部分。特別是,使用Exchange Module,可以輕鬆處理訂單簿操作、交易執行和訂單撮合等流程,並且可以利用Injective內置的共享流動性來構建金融服務環境,而無需吸引單獨的流動性。

4.3.2 單射代幣經濟學

來源: X(@單射)

IInjective 以其代幣經濟學而聞名,它通過旨在減少市場上 $INJ 流通供應的銷毀拍賣來實現通貨緊縮。銷毀拍賣過程的工作原理如下:當 Injective 應用程序產生的部分收入或個人用戶的直接貢獻中的資產積累到拍賣基金中時,這些資產將被拍賣,可以用 $INJ 進行競價。拍賣完成後,中標者將其用於投標的 $INJ 與拍賣基金中的代幣進行交換,用於投標的 $INJ 會被銷毀,從而從代幣供應總量中刪除該數量的 $INJ。 Injective 每週進行這些拍賣,並且 截至 2024 年 10 月,代幣供應總量中的 6,231,217 $INJ(約 142,000,000 美元)已通過拍賣被銷毀。

爲了更深入地研究銷毀拍賣程序,它是通過拍賣模塊進行的,該模塊處理出價、獲勝者確定和 $INJ 銷毀等流程,以及交換模塊。首先,拍賣基金資產通過三個途徑聚集。一是使用交換模塊的應用程序收入的一部分轉移到拍賣基金。另一個是不使用交易模塊的應用程序可以將名義金額或一定比例的費用轉移到拍賣基金。最後,個人用戶可以獨立向拍賣基金捐款。

該拍賣基金累積的資產主要以USDT、USDC或$INJ的形式累積,任何人都可以使用$INJ參與該基金的拍賣。拍賣參與者有機會以稍微折扣的價格獲得基金資產,例如用價值 95 美元的 $INJ 贏得價值 100 美元的拍賣基金,自然會引發競價競爭。最後,中標者將其用於競拍的 $INJ 與拍賣資金中的代幣交換,用於競拍的 $INJ 被銷毀。

4.3.3 Injective 銷毀拍賣提出的通證經濟方向

Injective 的銷毀拍賣會累積交易模塊產生的競價費用,從而創建一個結構,隨着交易模塊交易的增加,$INJ 銷毀量也會增加。因此,隨着 Injective 交易活動的增加,市場上代幣的流通供應量減少,從而使代幣能夠從網路中獲取價值。因此,Injective 通過其銷毀機制將生態系統的增長與代幣經濟價值的提升結合起來,並似乎在未來繼續加強其增長驅動的代幣銷毀機制。

雖然大多數區塊鏈都有燃燒一部分網絡費用的機制,但很少有 L1 網路能像 Injective 那樣直觀地調整代幣供應。特別是,由於除比特幣和以太坊(主網)之外的大多數區塊鏈都是在低 Gas 費用的前提下開發的,基於網絡費用的代幣銷毀機制在進行大量銷毀時表現出局限性。 Injective 還致力於實現接近零的交易費用,每筆交易的平均費用爲 0.0003 美元。在這種背景下,燃燒拍賣可以進行大量燃燒,同時保持較低的 Gas 費,這與未來 L1 網路旨在開發的用戶環境相一致,Injective 提出了這方面最值得關注的用例。

5. 展望未來:我們應該關注下一代Layer 1代幣經濟的原因

5.1 轉移問題:理想的Layer 1是什麼?

到目前爲止,我們已經研究了現有代幣經濟面臨的局限性和改進代幣經濟的案例,確定了下一代代幣經濟的潛在方向。值得注意的是,Berachain、Initia 和 Injective 顯示了一個共同趨勢:他們正在通過在網路層面實施的獨特機制來增強其代幣經濟。每個項目都在構建代幣經濟,利用其在機制設計、與架構的一致性和價值捕獲方面的優勢。

那麼,正如我們得出的結論,什麼構成了 L1 的理想代幣經濟?是否存在一個絕對的代幣經濟學框架來驅動代幣飛輪?爲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將代幣經濟學視爲一個綜合系統,它不僅包括與代幣相關的討論,還包括L1要解決的使命、其技術架構以及生態系統參與者的行爲模式。這個過程的關鍵見解是,代幣經濟學本身只是一個想法。代幣經濟學的價值體現在構成 L1 網路的各個元素及其參與者之間的實際交互中。

因此,我們需要將我們的觀點從“什麼是理想的代幣經濟”轉向“什麼是理想的 L1,以及代幣經濟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爲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L1是一個將使命、架構、協議和通證經濟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並產生協同作用的生態系統。

  1. 明確的使命
  2. 爲忠實反映使命而構建的技術架構
  3. 一個充滿針對網路開發環境或架構優化的協議和應用程序的生態系統,可以稱爲“000 鏈上唯一可能”
  4. 從而爲用戶提供差異化​​的價值

此列表中缺少的代幣經濟學並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充當潤滑劑,平穩地推動架構和協議的齒輪。使用此框架診斷我們今天檢查的 L1 網路會產生以下結果:

5.2 Berachain、Initia、內射概述

Berachain設計了一種獨特的共識算法,稱爲PoL(流動性質押證明),以創建一個EVM兼容的L1網路,將流動性轉化爲安全性,並開發了與EVM兼容的自有框架Polaris。在此基礎上,多個項目正在逐步湧現,例如Infrared,它清算不可交易資產$BGT;Smilee Finance,它通過對沖無常損失來抵消PoL在流動性提供方面所面臨的風險;以及Yeet Bonds,它通過債券產品銷售讓協議自主獲得流動性(協議自有流動性),從而最小化流動性引導(流動性挖礦、賄賂)中消耗的資源,並通過自我投票機制自主獲得$BGT的發行權。當這些組件與PoL(既是Berachain的目的也是手段)以及三代幣經濟模型$BERA、$BGT和$HONEY相結合時,我們可以期待構建一個驗證者、協議和用戶共同創造協同效應並共同成長的獨特生態系統。

Initia是一個爲“交織Rollup”而構建的L1網路,旨在解決模塊化區塊鏈中的碎片化問題。爲此,Initia構建了各種架構來加強Initia與Minitia之間的連接,包括Opinit Stack,這是一種用於基於Initia構建Rollup的Minitia框架;Enshrined Liquidity,用於保障Minitia的流動性;以及OSS(Omnitia Shared Security),這是一個爲Minitia欺詐證明提供共享安全的框架。基於Initia的架構,多個專注於模塊化基礎設施的Minitia項目正逐步湧現,包括Tucana,一個基於意圖的DEX,旨在整合模塊化網路的流動性;以及Milkyway,致力於基於Initia提供再質押服務。在此背景下,VIP代幣經濟模型有潛力創造一個良性循環經濟體,Minitia積累在Initia中創造的價值,而Initia反過來又增加了Minitia的活躍度。

Injective擁有一個爲金融應用開發優化的技術架構,忠實地反映了其“爲金融打造的區塊鏈”的目標。基於一個能夠處理高頻交易的高性能區塊鏈環境,它支持可插拔的模塊,這些模塊可用於開發金融應用,從提供共享訂單簿和共享流動性的交易模塊,到拍賣、預言機、保險和RWA(現實世界資產)模塊。Injective承載了使用這些多樣化模塊開發的各種金融應用和產品。利用交易模塊提供類似於中心化交易所(CEX)的交易環境的鏈上訂單簿交易所Helix,以及通過Injective內置的RWA預言機推出Blackrock的BUIDL基金代幣化指數的案例,我認爲很好地展示了“只有在Injective上才可能實現”的理念。在這裏,Injective的代幣經濟模型——燃燒拍賣——發揮了將生態系統增長與代幣經濟價值提升相結合的作用,促進了更多“殺手級應用”的出現。

由此可見,這些項目具備了L1網路組件與代幣經濟模型相互協同、共同增長的條件。當然,由於Berachain和Initia尚未正式上線,仍需從長遠的角度密切關注這些鏈上生態系統中將發生的互動。特別是這兩條鏈都在準備相當復雜的代幣經濟模型。因此,需要從多個角度仔細考慮,才能有效降低用戶將面臨的高學習門檻,確保代幣經濟模型在實際實施過程中能夠按預期執行。

與此同時,Injective的代幣經濟模型特別需要應用生態系統的激活作爲最關鍵的前提條件。目前,Injective每日交易量平均爲200萬到300萬次,累計交易量達到392億美元,顯示出高度活躍性,並維持了穩定的$INJ銷毀率。展望未來,積極利用其金融專用鏈獨特功能的金融產品和應用的激活,如BUIDL指數或2024ELECTION永續市場,將繼續在保持Injective獨特的通縮模型中發揮關鍵作用。

5.3 基本面爲王,經濟模型是基本面

加密行業還是一個缺乏實質的“敘事遊戲”嗎?從最近的加密行業來看,氛圍似乎大不相同。隨着由黑石(BlackRock)和富蘭克林鄧普頓(Franklin Templeton)等大型機構引領的RWA(現實世界資產)市場規模達到120億美元,傳統機構的湧入正在加速,市場參與者不僅關注短期敘事,還在關注像Uniswap或Aave這樣的協議的實際盈利能力和收益分配機制。在這樣的背景下,基本面正成爲加密行業中越來越重要的話題。

當基本面變得更加重要時,經濟模型無疑是評估L1網路基本面的核心標準。基於我們在本文中討論的內容,我們可以通過檢查網路活動是否充分帶動了代幣需求,生態系統參與者是否圍繞代幣爲自身利益積極互動,以及這些互動是否匯聚成網路增長來診斷經濟模型的基本面。此外,這樣的經濟模型不僅僅是一個概念,還能與網路的各個組件產生協同作用,這可能會成爲未來判斷L1基本價值的重要框架。

在這一背景下,今天介紹的Berachain、Initia和Injective之所以值得關注,是因爲它們嘗試通過在網路層面直接參與經濟模型設計,來克服現有模式的局限性。Injective通過其通縮機制提升代幣價值,保持了獨特的經濟模型,而Berachain的PoL(流動性質押證明)和Initia的VIP(價值激勵協議)則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爲L1經濟模型繪制了藍圖。考慮到許多過去的L1項目淪爲“僵屍鏈”的現實,我認爲那些簡單設計的代幣飛輪幾乎沒有運轉起來。相反,這些新方法能否真正構建可持續的生態系統,並實現飛輪的最終目標,將成爲觀察L1經濟模型下一階段發展的重要點。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4pillars],原文標題《下一代Layer 1經濟模型:代幣飛輪的三大支柱》,所有版權歸原作者[Eren]所有。如果對本次轉載有異議,請聯系Gate Learn團隊,團隊會及時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本文翻譯由Gate Learn團隊完成,除非注明,禁止復制、分發或抄襲本文翻譯版本。

下一代Layer 1代幣經濟學:代幣飛輪的三大支柱

進階10/17/2024, 8:49:27 AM
本文分析了Layer 1 區塊鏈專案在代幣經濟學設計上的關鍵要素,探討了Berachain、Initia 和Injective 等專案如何透過創新的代幣模型來推動網路成長,文中討論到機制設計、架構對齊和價值捕獲的重要性,並提供了這些項目如何實現代幣飛輪效應的具體案例。

要點

  • 目前,市場上有各種Layer 1項目,帶有不同的專業使命,例如高性能EVM、優化的Rollup執行環境或IP代幣化,提出並倡導新的Layer 1解決方案。在這些項目中,哪些能夠實現可持續增長並確立自己爲下一代Layer 1區塊鏈?本文將探討代幣經濟學,這與Layer 1項目的技術實力或社區同樣重要。
  • 設計Layer 1代幣經濟學的關鍵考慮因素可以基於以下三點:1)機制設計,2)與架構的契合性,以及3)價值捕獲。根據這些原則,生態系統參與者應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同時他們的集體經濟行爲應推動網路增長。經濟模型應設計爲與Layer 1獨特的技術架構相一致,並且代幣應具備內在機制,能夠隨着網路活動的增加而獲得價值。
  • 符合這些關鍵點的Layer 1代幣經濟學包括Berachain(PoL)、Initia(VIP)和Injective(燃燒拍賣)。這些項目都在網路層面直接幹預代幣經濟學,通過調整參與實體之間的利益關係或設計專門適用於技術架構的新經濟模型,提出了通過調節代幣供需關係的獨特代幣經濟學。

1. 引言:Layer 1代幣經濟學的轉變

最近一些備受矚目並獲得大量投資的項目,如Berachain、Monad、Story Protocol、Initia和Movement,具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是即將推出的Layer 1(L1)區塊鏈項目。這些項目選擇開發自己的L1解決方案,而不是在以太坊上構建Layer(L2)或創建單一協議。這種方法使它們能夠利用特定功能和經濟模型,構建獨特的生態系統。每個項目都帶着專門的使命進入市場,例如高性能EVM、優化的Rollup執行環境或IP代幣化,提出並倡導新的L1解決方案。

問題隨之而來:這些項目中哪些能夠實現可持續增長,並確立自己爲下一代L1區塊鏈?在這一評估中,與技術實力和社區參與同等重要的關鍵因素是其代幣經濟學的穩健性。

來源: 加密經濟系統的基礎

打個比方,Layer 1區塊鏈的運行方式類似於一個國家。L1網路充當“國家”,生態系統中的協議構成了地方經濟,而用戶或社區則是參與實體。在這個框架中,代幣既是經濟激勵,也是儲備貨幣,有機地連接着各種經濟單元。

在這種背景下,代幣經濟學在L1區塊鏈的“國家”中扮演什麼角色?代幣經濟學作爲經濟體系,激勵網路參與者進行能夠確保網路活躍運行的活動。同時,它通過調節代幣的供需關係來維持代幣的穩定價值。

因此,代幣經濟學的設計與國家的經濟系統類似。正如各國在設計經濟體系時會考慮地理條件、產業結構、政治制度和文化等因素,L1區塊鏈的代幣經濟學也必須反映其技術架構、去中心化應用(Dapp)生態、治理模式和社區特性。

然而,許多在2017-2019年ICO熱潮期間出現的L1區塊鏈,採用了模板化的代幣經濟學,未能考慮其獨特的網路特性。這種方式導致了一些“十億美元僵屍區塊鏈”的出現,它們雖有高估值,但卻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就。

相比之下,最近的代幣經濟學趨勢顯示出向更復雜方法的轉變。這些方法包括在網路層面直接調節代幣的供需關係、引入針對技術架構優化的代幣經濟學,以及通過更清晰的角色分配來使驗證者、協議和用戶的利益更加一致。本文將通過分析Berachain、Initia和Injective的案例,探討這一趨勢的三個關鍵方面,這些方面解決了現有代幣經濟學的局限性,有助於代幣經濟模型的可持續設計。

2. 代幣飛輪的缺陷與應對的三大支柱

2.1 代幣和代幣經濟學的基礎概述

2.1.1 Layer 1代幣的作用 \
“爲什麼需要代幣?” 盡管代幣無疑是基於區塊鏈項目的有效工具,但這個問題有時很難回答。然而,對於L1網路來說,代幣的理由更爲明確,因爲它們在核心層面用於驗證者獎勵和網絡費用。L1原生代幣有三大主要功能:

儲備貨幣:用戶在使用區塊空間時,需要支付原生代幣作爲網絡費用。在嵌入L2的區塊鏈中,當L2將主鏈用作數據可用性(DA)層時,原生代幣用於存儲費用。

激勵工具:誠實驗證交易合法性的驗證者會獲得原生代幣作爲區塊獎勵。而對於像統一流動性(Unified Liquidity)這樣的獨特L1功能,原生代幣作爲獎勵,鼓勵流動性提供者參與。

價值單位:L1發行的原生代幣直接或間接體現了L1所創造的價值。市場參與者根據他們對以太坊的商業表現和市場地位的估值,交易像$ETH這樣的代幣。

2.1.2 Layer 1代幣經濟學的作用
盡管代幣有其特定的角色,但控制代幣流動的代幣經濟學功能則是不同的。“代幣經濟學”這個術語通常被狹隘地定義爲調整供應的銷毀機制或代幣分配方式(最大供應量、分配比例、解鎖計劃等)。然而,在我們的討論中,代幣經濟學不僅包括銷毀機制和分配方式,還包括對齊參與者利益的激勵系統、代幣的效用以及收入分配模型——本質上是基於代幣的整個經濟體系。

在這個背景下,代幣經濟學的根本作用是創建一個激勵系統,促使參與者表現出期望的行爲,確保L1網路的順利運行。具體來說,它設計獎勵結構,以鼓勵諸如增強安全性或提供流動性等有利於網路的行動。爲了使這一獎勵系統有效,獎勵必須具有足夠的價值,才能對貢獻者有意義。因此,代幣經濟學還必須包含調節代幣供需的機制,以維持獎勵的價值。

2.2 由代幣經濟學創造的循環增長結構:代幣飛輪是終局

來源: X(@alive_eth)

精心設計的代幣經濟學有潛力創造飛輪效應,即通過價值循環促進網路的有機增長。該模型假設驗證者(負責區塊鏈安全)、開發者(創建應用)和用戶(組成社區)之間的互動能夠形成一個循環增長結構。通過“網路效應”,這將帶來規模經濟,加速網路的增長。我們從底層向上追溯這個飛輪的運作過程:

當核心團隊向市場提出新願景後,初始資金完成了L1網路的基礎設施建設,代幣的價值開始生成(在私募或公募市場中)。
隨着代幣價值的產生,驗證者通過爲網路提供供應端支持來獲得代幣獎勵。例如,驗證者通過驗證交易獲取區塊獎勵,爲網路提供安全性和功能性。
一旦L1網路建立了穩定的功能和安全性,開發者開始加入,爲網路開發有用的應用程序。
這些應用爲終端用戶提供了實際價值,用戶推動了代幣的需求。在此過程中,圍繞用戶形成了支持L1網路的社區。
隨着網路變得更加活躍,社區的壯大,代幣的需求增加,既作爲支付網絡費用的儲備貨幣,也作爲體現網路價值的價值單位。結果,市場對代幣的需求上升。
隨着代幣需求的上升,驗證者支持網路安全和功能性的動機變得更強→這導致網路的安全性和開發環境的改善,鼓勵開發者構建更多有用的應用,爲用戶提供更多價值→代幣需求增加→激勵加強→網路安全性和功能性提高→應用發展→社區變得更加活躍→飛輪效應加速。

一旦這個飛輪開始運轉,L1網路就獲得了自我維持增長的動力。此時,網路不再依賴核心團隊的單方面驅動;相反,增長通過代幣激勵自主加速。這種飛輪效應最大化了代幣經濟學的潛力,通常被視爲所有代幣經濟學最終應追求的終局狀態。

2.3 2.3 挑戰代幣飛輪的三個問題:不,代幣飛輪是一個“梗”

來源: X(@alive_eth)

飛輪模型在構建循環增長結構時假設了一些前提條件。它認爲,隨着網路活動的增加,代幣需求也會隨之增長,從而爲生態系統貢獻者提供更強的激勵基礎。它還假設,增強的激勵會促使驗證者以各種方式爲生態系統做出貢獻,促進更多有用應用的開發。我們需要質疑這些看似顯而易見的假設。許多現有的L1網路似乎在創建可持續的代幣經濟學方面存在困難,通常在以下三個方面缺乏關鍵要素:

2.3.1 所有參與者的激勵是否真的一致?

L1網路涉及各種類型的參與者,他們在生態系統中的利益各不相同。如果無法將這些復雜利益結構對齊以推動增長,飛輪效應就會停止運轉。尤其值得懷疑的是,隨着代幣需求的增加和驗證者利益的增強,驗證者是否真的會如飛輪模型所述,必然在其他方面爲生態系統做出貢獻。

驗證者的利益並非與生態系統增長無關。他們的區塊獎勵是以L1原生代幣形式發放的,因此代幣需求和價值的增長對他們有利。此外,隨着應用生態系統吸引更多用戶並生成更多交易,網路擁堵可能增加,從而加強驗證者的激勵。大多數L1網路(如以太坊的PoS網路)採用Gas費機制,網路擁堵加劇時驗證者獲得更高的費用。

然而,網路層面並沒有直接的機制要求驗證者爲生態系統貢獻其他內容,這使得驗證者與協議或用戶之間的關係較爲薄弱。驗證者激勵的增強與生態系統激活之間缺乏直接聯系,意味着驗證者對生態系統貢獻的動機較低。反之,在單個抵押者無法獲得顯著獎勵的情況下,用戶或協議爲經濟安全性貢獻的清晰方式或激勵機制也沒有體現出來。所有L1生態系統中治理參與率低的現象表明,個體用戶缺乏明確的動機爲網路共識做出貢獻。換句話說,驗證者的利益與其他生態系統參與者的利益並不直接相關。

2.3.2 網路活動增加是否會導致代幣需求增加?

很難斷言,隨着應用的出現和用戶的加入,網路活動增加必然會導致代幣需求增加。如果沒有內在的結構或只有一個薄弱的結構將網路活動與原生代幣需求關聯起來,那麼網路活動和代幣需求可能無法保持一致。正如我們稍後將詳細討論的,以太坊目前正在經歷L2活動增加但推動$ETH需求的因素卻非常低的情況。與以太坊類似,每個區塊鏈網路都有其獨特的技術架構。因此,代幣經濟學應充分反映這一架構。

2.3.3 代幣如何捕獲價值?

雖然與前一個問題類似,但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提問:代幣如何捕獲價值?假設飛輪理想地展開,隨着網路激活,代幣需求增加。這是否必然會導致代幣價值增加?顯然,代幣需求增加並不自動意味着代幣價值會上升。撇開市場投機不談(這通常與生態系統的基本增長無關),簡單的計算表明,代幣需求必須超過新發行的代幣供應,價值才能增加。因此,隨着網路激活,增加代幣需求或減少代幣供應的機制應在此過程中發揮作用。但這一點有時被忽視,或者未能有效運作,無法實現網路激活→代幣需求→代幣價值增長的反饋循環。

2.4 糾正代幣飛輪的三大支柱

總結至此內容,L1代幣在網路中扮演着儲備貨幣、激勵工具和價值單位的角色,體現了網路所創造的價值。L1可以通過代幣及激勵機制構建一個經濟體系,使生態系統參與者的利益保持一致,確保網路的活躍運作。精心設計的代幣經濟學有潛力通過代幣激勵循環網路中創造的價值,促進網路的自我持續增長。

然而,我們理想化的代幣飛輪與實際L1網路中觀察到的現象常有差異。這是因爲在誘導參與者行爲或連接價值的過程中,正反饋回路並沒有有效運行。具體來說,原因在於缺乏足夠的考慮,未能確保所有參與者的激勵是否真正一致、網路活動是否能增加代幣需求、以及價值是否有效地積累在代幣中。

這些局限性常常導致現有的L1網路在代幣經濟學的可持續性方面出現問題。因此,在確定下一代L1代幣經濟學方向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更深入地審視這些局限,並將其具體化。爲此,我們將之前提出的關於代幣飛輪的問題轉換爲L1代幣經濟學設計的關鍵點:I. 機制設計,II. 與架構的契合,III. 價值捕獲。在下一部分中,我們將通過案例研究,觀察現有代幣經濟學的局限性及其原因,同時進一步闡明上述關鍵點。

I. 所有參與者的激勵是否真正一致?→機制設計

II. 網路活動的增加是否會帶來代幣需求的增加?→與架構的契合

III. 代幣如何捕獲價值?→價值捕獲

3. 千禧一代Layer 1的經驗教訓

鑑於代幣經濟學的復雜性,單一因素來評判代幣經濟學案例可能導致對現象的片面理解。然而,作爲尋找可持續代幣經濟學的一種方法,嘗試定義現有案例所遇到的局限性並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可能是一個有效的途徑。接下來,我們將通過以下三個案例來具體化支持飛輪的代幣經濟學三大支柱:1)比特幣在機制設計方面面臨的局限,2)以太坊暴露出的架構與代幣經濟學之間的契合問題,3)Arbitrum代幣無法從網路中捕獲價值的結構性局限。

3.1 支柱一 - 機制設計:比特幣

比特幣自區塊鏈技術誕生以來,成爲了最具創新性的發明之一,並且現在甚至已經成爲傳統金融市場中的重要資產。然而,比特幣最初設定的功能與其當前的角色之間存在着顯著的差距。隨着比特幣作爲資產的角色不斷演變,最初的激勵機制設計不再與其當前的功能相匹配,這引發了對未來維護比特幣安全性的激勵不足的擔憂。這種現實正在重塑比特幣的發展路線圖。讓我們仔細看看比特幣的案例,重點關注其機制設計,可以概括爲“提供多少獎勵、如何提供獎勵,以及如何引導參與者的行爲”。

3.1.1 比特幣經濟模型:減半機制的前提

總結比特幣的機制設計,它通過在PoW(工作量證明)共識算法下,獎勵生成有效區塊的挖礦節點來將網路安全與節點激勵聯系在一起。參與網路的節點通過競爭計算哈希值,消耗計算能力以獲得添加有效區塊到最長鏈的區塊獎勵。對於惡意節點來說,要攻擊網路,需要控制超過一半的計算能力,這是在實踐中很難實現的,即使成功,攻擊者也會失去動機,因爲攻擊將導致比特幣價值下降,最終使其自身蒙受損失。通過這種動態機制,比特幣實現了拜佔庭容錯(BFT),通過節點共識作爲去中心化的貨幣系統運行,而無需依賴第三方信任。

來源:Bitcoin Wiki

因此,挖礦節點獲得的區塊獎勵對於維護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至關重要,因爲這爲節點提供了誠實參與和競爭性參與工作量證明過程的激勵。然而,仔細研究比特幣的獎勵機制可以發現,爲了限制通脹,區塊獎勵大約每四年減半一次,並且最終將停止發放。結果,礦工將越來越依賴交易費用而非通脹性區塊獎勵。

這種減半獎勵機制的設計假設比特幣最終會成爲一種支付貨幣,交易費用將完全取代挖礦獎勵。與當前作爲“價值存儲”(SoV)的形象不同,比特幣的初衷是取代中心化的電子支付系統。然而,衆所周知,比特幣在作爲支付貨幣方面存在擴展性問題,而像USDC或USDT這樣的解決方案已經足夠成爲支付貨幣的替代品。

因此,有人提出比特幣需要調整其戰略,而比特幣挖礦激勵的解決方案可以概括如下。一種情況是,隨着比特幣供應量日益減少,其稀缺性自然會增加,從而可能解決這一問題。最終,隨着比特幣真正演變爲一種價值存儲,其價值可能會大幅上升,即使沒有挖礦獎勵也能爲區塊生成提供足夠的激勵。另一種解決方案是通過BTCFi或比特幣二層(Bitcoin L2)等計劃,將比特幣發展爲一種可編程資產和網路。這種方法旨在使比特幣成爲一種更具生產力的資產,而非“懶惰的數字黃金”,從而增加比特幣網路內產生的交易費用。

3.1.2 比特幣突顯機制設計的重要性

雖然關於比特幣擴展性的討論仍在繼續,但未來礦工激勵可能消失的可能性,與最初的經濟模型設計相悖,提出了關於比特幣可持續性的重要問題。如果挖礦獎勵最終消失,沒有人會消耗計算能力來獲得區塊生成權,這可能導致比特幣交易不再記錄在區塊鏈上。因此,市場逐漸提出了通過使比特幣成爲一種更具生產力的資產,逐步提高交易費用以取代挖礦獎勵的新使命。這已成爲一項重要任務,推動了開發者的湧入和比特幣生態系統的擴展。

比特幣的案例凸顯了機制設計在經濟模型中的重要性——“提供多少獎勵、如何提供獎勵,以及如何引導參與者的行爲”。這裏的機制設計指的是通過設置場景和激勵,促使經濟模型參與者採取行動以最大化他們的回報。機制設計也被稱爲“逆向博弈論”。博弈論預測個人將如何做出戰略決策以謀取自己的最大利益,而逆向博弈論則設計出最佳機制,使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集體實現某一任意目標。換句話說,它確保了負責網路安全的驗證者、協議和用戶在追求各自利益的同時,實現L1網路的平穩運行和可持續發展。

3.2 支柱 II - 與架構的一致性:以太坊

與架構的一致性可以定義爲區塊鏈的技術結構和支持它的經濟模型是否兼容。 L1網路在技術架構上採用了不同的結構,從共識算法到交易計算結構以及L2的存在。例如,具有特定目標的L1網路,例如旨在通過並行事務處理實現高性能EVM網路的Monad區塊鏈,或專門從事IP代幣化的Story網路,需要獨特的技術架構。然而,僅僅調整架構就足夠了嗎?隨着架構的變化,網路參與者的類型及其興趣也會發生變化,需要優化經濟模型以匹配架構。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考察架構和通證經濟是否一致,而以太坊最近在通證經濟可持續性方面面臨的挑戰爲對該主題的多方面考慮提供了案例研究。

3.2.1 以太坊代幣經濟學:Layer2 寄生於以太坊

來源: X(@glxyresearch)

以太坊憑藉其豐富的流動性和開發者社區,構建了所有區塊鏈網路中最大的生態系統。然而,最近以太坊面臨着對其經濟模式的擔憂,其中L2的價值並沒有歸於以太坊主鏈和$ETH。該問題源於 L2 在將交易數據排序到以太坊時支付的 DA(數據可用性)費用大幅減少。 EIP-4844 更新。這導致對 ETH 作爲 Gas 代幣的需求相應減少。換句話說,隨着L2向以太坊支付的費用減少,以太坊的收入減少,同時,對$ETH的基本需求因素消失,從而導致“L2在經濟上寄生於以太坊”的觀點。

來源: 沙丘(@blockworks_research)

爲了更詳細地考察背景,以太坊將 Gas 費用分爲由網絡擁塞決定的基本費用和用戶任意設置的優先費用。其中,優先費作爲對驗證者的獎勵,而基本費則被燒毀。因此,當以太坊產生的基本費用總額超過新發出的區塊獎勵數量時,足夠的 ETH 就會被銷毀,從而使 ETH 供應總量保持在通縮狀態。市場上流通的$ETH絕對量不斷減少這一事實已被市場認可,支撐了對$ETH作爲資產的基本需求。

來源: 沙丘(@tk-research)

然而,以太坊的長期目標是制定以 L2 爲中心的路線圖,從而導致 EIP-4844 更新,以降低排序成本並提高 L2 可擴展性。自本次更新以來發生了變化。從 L2 交易和唯一活躍地址顯着增加,最終用戶現在可以使用網絡費用較低的 L2 應用程序來代替以太坊。另一方面,與 L2 相比,以太坊在結構上處於“不利”地位。盡管 L2 激活, 以太坊平均 Gas 費已降至 1 Gwei,導致 ETH 供應出現通貨膨脹狀態。這引發了人們對 L2 在經濟上寄生於以太坊的批評。

3.2.2 以太坊所證明的架構與經濟模型之間的一致性需求

以太坊不斷升級架構,通過L2來補充主鏈擴展性的不足。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鑑於以太坊的可擴展性顯着提高並且 L2 活動確實有所增加,以太坊是否很好地實現了其目標?以太坊宣布了一個以 Rollup 爲中心的路線圖,旨在打造一個具有高可擴展性的區塊鏈環境,同時保持足夠的去中心化。因此,由於 EIP-4844 可能與以太坊的架構升級目標一致,L2 運營成本降低,最終用戶便利性提高。

然而,以太坊的案例表明,即使將其視爲以太坊向以 L2 爲中心的路線圖發展的過渡階段,當技術架構和經濟模型不一致時也會出現問題。雖然 L1 改進了其架構來完成其使命,可用性和活動也相應增加,但該活動產生的價值與經濟模型之間的聯系被打破。 L2 擴展的可擴展性與以太坊的經濟效益之間缺乏聯系。類似的提案 EIP-7762 增加 L2 支付的 blob 費用 表明 L2 可擴展性存在潛在的回歸,這表明以太坊已經遇到了架構和經濟模型的增長曲線不一致的情況。

這表明代幣經濟學不能與 L1 構建的架構分開考慮。如果 L1 有一個明確的問題需要解決並且有一個使命需要實現,那麼它的技術架構就會被構建爲一種方法論。然後,針對該架構優化的代幣經濟學設計應該隨之而來。這個問題更有可能發生在具有經濟碎片化風險的模塊化區塊鏈中。除了以太坊之外,Cosmos IBC 生態也基於其獨特的技術架構催生了各種應用鏈,但 它維持着一個分散的生態系統,沒有價值鏈將應用程序鏈經濟地連接到一個單一的經濟系統中。換句話說,如果生態系統參與者在架構開發過程中存在獨特的利益,那麼還需要一個優化的經濟模型。

3.3 支柱 III - 價值捕獲:決策

價值捕獲是指代幣從網路捕獲價值的機制。即使網路變得高度活躍,也需要一種直接調節代幣供需的機制來增加對代幣的基本需求。 Arbitrum 和 $ARB 缺乏聯系,導致代幣無法捕獲價值的現象,很好地說明了價值捕獲機制的重要性。

3.3.1 代幣經濟學決策:第 2 層代幣是 Meme 代幣

Arbitrum 目前在所有 L2 網路中表現出最高的活躍度,其中 其生態系統中有約 700 個協議,每週產生約 500 萬筆交易。然而,與其高網路活躍度相比,$ARB 面臨着與模因代幣無異的批評,除了治理功能之外缺乏實用性。因此,缺乏市場認可的基本需求因素。雖然各種市場變量復雜地影響着代幣價格,難以簡單地解釋價格波動,但創造長期購買或持有代幣意願的代幣機制在市場參與者對代幣價值的評估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事實上,$ARB 的價格並未逃脫下跌趨勢,年初至今已下跌 -66%,並且根據 進入街區,目前 95% 的 $ARB 持有者正在遭受損失。

作爲回應,DAO 最近決定 通過了一項爲 $ARB 引入質押功能的提案。該提案的核心是允許通過 ARB 代幣質押來委托治理權,並加強質押獎勵制度。首先,質押 $ARB 可以從各種收入來源中賺取利息,例如排序器費用、MEV 費用和驗證器費用。此外,通過引入流動性質押,$ARB 存款人可以將 $stARB 與其他 DeFi 協議進行互操作,同時保持其質押狀態。

此代幣經濟學更新可實現各種預期效果。 Arbitrum DAO 的金庫已積累了價值 4500 萬美元的 ETH,但 $ARB 流通供應量中只有不到 10% 用於治理。因此,通過 $ARB 質押增強治理委托的動力,爲提高治理安全性提供了機會。另一個重要的影響是讓代幣持有者願意長期持有 $ARB。

3.3.2 Arbitrum 強調的價值獲取機制的重要性

價值捕獲涉及通過代幣將網路產生的收入分配給生態系統貢獻者或通過直接或間接調整代幣供應來積累代幣的網路價值。價值獲取不僅對於 L2 或 DeFi 協議很重要(如 Arbitrum 案例所示),而且對於 L1 代幣經濟也很重要。特別是對於 L1 原生代幣來說,它可以作爲激勵措施,誘導生態系統參與者爲網路做出有益的行爲,必須將代幣視爲具有適當價值的獎勵,以期望參與者做出足夠的貢獻。

代幣獲取價值的方法是通過使網路需求與代幣供需動態保持一致的機制來實現的。例如,如果網路收入用於從市場購買代幣並銷毀它們,則供應到市場的代幣絕對數量會減少。或者,還有一種直接將網路產生的收入重新分配給利益相關者的方法。這種價值捕獲機制可以創造代幣的基本需求因素或調整市場上流通的代幣數量,從而形成良性循環。這個循環可以導致 L1 激活,導致代幣價值增加,從而加強貢獻激勵,進一步增加 L1 活動。

4. 可持續代幣經濟的下一代Layer 1

到目前爲止,通過研究現有的代幣經濟學案例,我們已經能夠闡明創建代幣飛輪的三個關鍵點。當然,比特幣的區塊獎勵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全消失,因此目前還無法引起人們的關注。以太坊和 Arbitrum 正在進行激烈的討論,以解決當前的問題,爲未來留下改進的空間。然而,現有代幣經濟學遇到的局限性提供了寶貴的教訓。當缺乏對生態系統貢獻的激勵、當經濟模型與技術架構不相符、或者當網路活動未能轉化爲代幣價值增長時,就存在失去代幣經濟可持續性的風險。

然而,滿足所有這些標準並不像聽起來那麼容易。 Berachain、Initia 和 Injective 提出的共同解決方案是直接在網路層面參與,調整參與者的利益或設計適合技術架構的代幣經濟。或者,他們試圖通過獨特的機制調整代幣的供需來克服之前顯示的限制。這種在網路層面深度參與代幣經濟的策略有可能有效彌補現有代幣經濟所遺漏的飛輪空白。接下來,我們來看看Berachain如何通過其復雜的PoL機制設計來解決問題,Initia計劃如何通過VIP將碎片化的rollup生態系統經濟地連接起來,以及爲什麼Injective能夠長期維持其代幣的通貨緊縮狀態。時期。

4.1 機制設計:Berachain,流動性證明

機制設計涉及設計一個系統,讓L1參與者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最終爲L1的活躍運行和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Berachain專門從事這方面的工作,新提出了PoL(流動性證明)作爲共識算法,通過緊密交織生態系統參與者的利益和獎勵系統來解決利益錯位的問題。

4.1.1 Berachain 概述

Beachain 使用 BeaconKit 構建爲兼容 EVM 的 L1 區塊鏈,BeaconKit 是通過修改 Cosmos SDK 開發的。與以太坊的信標鏈結構類似,Berachain 採用 BeaconKit 來分離執行層和共識層,共識層採用 ComtBFT,執行層採用 EVM,保證了與 EVM 執行環境的高度兼容性。憑藉雄厚的技術實力,Berachain從NFT項目開始,長期致力於社區和開發環境的建設 邦熊。因此,盡管仍處於測試網階段,但各種協議已經上線,並且顯示出很高的社區參與度。

4.1.2 Berachain 通證經濟

Berachain的獨特之處在於PoL,它在網路層面調整參與者的利益。 PoL 是一種共識算法,專門用於穩定保障流動性和安全性,並加強生態系統中驗證者的作用。它專注於機制設計,使每個生態系統參與者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同時在相互依賴的關係下促進網路增長。讓我們來看看 Berachain 如何將 1) 用戶、2) 驗證者和 3) 協議的個人利益結合到一個單一的交叉點以實現增長。

來源: 貝拉鏈文檔

首先,Berachain 擁有三種代幣——$BERA、$BGT 和 $HONEY——每種代幣在操作 PoL 方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BERA 作爲用於網絡費用的 Gas 代幣,$BGT(Bera 治理代幣)作爲提供流動性的獎勵,並作爲確定獎勵比率的治理代幣。 $HONEY 是 Berachain 的原生穩定幣,與 $USDC 1:1 掛鉤。雖然 Berachain 具有三重代幣經濟學,但我們現在將重點關注 $BERA 和 $BGT,以簡化我們對 PoL 參與者結構的討論。要理解Berachain的機制設計,我們需要更多地關注$BGT的特殊功能。

$BGT 是一種代幣,可以作爲向白名單流動性池(白名單獎勵金庫)提供流動性的獎勵而獲得,具體由治理決定。 $BGT 以與帳戶綁定的不可交易狀態提供,雖然作爲獎勵收到的 $BGT 可以 1:1 兌換爲 $BERA,但相反的情況($BERA → $BGT)是不可能的。因此,提供流動性是獲得$BGT的唯一途徑。

$BGT 的供應方式由驗證者投票決定分配給哪個流動性池的 $BGT 發行量來決定。獲得$BGT的用戶有兩種選擇:一是將$BGT兌換成$BERA進行清算,二是將其委托給驗證人以獲得額外獎勵。在這裏,額外獎勵是指從協議通過驗證器流向用戶的賄賂,我們稍後將詳細介紹。

Berachain 將 Gas 代幣和治理代幣分離爲 $BERA 和 $BGT 的原因是爲了確保生態系統的流動性和安全性。在使用單一代幣的 L1 網路中,通過質押代幣來提高 PoS 安全性限制了生態系統中可用作流動性的代幣數量。因此,只有提供流動性才能獲得用於安全的$BGT,Berachain旨在解決網路流動性與安全性不一致的問題。此外,通過允許驗證者分配 BGT 排放比率,它可以通過增加驗證者、協議和用戶之間的相互依賴來加強生態系統參與者利益一致的結構。

現在我們了解了 PoL 的基本原理以及 $BERA 和 $BGT 的作用,我們來看看在這種機制設計下生態系統參與者如何交互。跟蹤從 (1) 到 (6) 的 $BGT、流動性和賄賂流程,以了解生態系統參與者在特定利益下如何互動。

用戶 ↔ 協議

(1) 流動性:用戶將流動性存入自己選擇的白名單流動性池中。該協議利用該池的流動性爲協議用戶提供流暢的交易環境。

(2) $BGT + LP 獎勵:當用戶向白名單池提供流動性時,協議爲配對存款提供 $BGT 獎勵和流動性提供獎勵。在這裏,協議需要確保盡可能多的$BGT排放比例,以使用戶選擇其流動性池。

協議 ↔ 驗證器

(3) 賄賂:驗證者擁有確定流動性池的 $BGT 排放比例的治理權。因此,協議向驗證者提供賄賂,以投票支持其流動性池。

(4) $BGT 發行投票:與其他 L1 不同,Berachain 的驗證者並不直接接收根據通貨膨脹率提供的 L1 代幣作爲網路驗證獎勵。相反,他們通過協議提供的賄賂來獲得網路驗證的激勵(不包括可能不規則發生的優先費)。因此,爲了從協議中獲得足夠的賄賂,他們需要獲得更多的 BGT 來擁有更強的治理權利。

驗證者 ↔ 用戶

(5)賄賂:驗證人獲得更強治理權利的方式是接受用戶通過提供流動性獲得的$BGT的委托。爲此,他們需要將從協議中收到的賄賂返還給用戶,或者提供單獨的激勵措施來增加委托的 $BGT 金額。

(6)委托$BGT:用戶將$BGT委托給驗證人,以換取驗證人的賄賂。

4.1.3 Berachain機制設計提出的通證經濟方向

綜上所述,Berachain 旨在通過 PoL 保障生態系統的流動性和安全性,並解決驗證者利益分散的問題。 Berachain 超越了單一代幣作爲基礎貨幣充當所有角色的現有方法,區分了用於流動性的 $BERA 和用於治理的 $BGT,解決了流動性和安全性之間的權衡。通過構造驗證者通過賄賂獲得獎勵並賦予他們確定 $BGT 排放量的權力,它加強了驗證者、協議和用戶之間的相互依賴。

當然,隨着機制復雜性的增加,最終用戶的學習曲線會變得更陡峭。因此,主網上線後,以 PoL 爲中心的互動能否順利進行,還需密切觀察。盡管如此,Berachain 的代幣經濟在機制設計方面非常復雜,通過解決參與者激勵不一致破壞飛輪連續性的問題,爲 L1 代幣經濟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4.2 與架構的一致性:INITIA、VIP

Initia 有望解決架構與經濟模型之間不一致的問題,這種問題是在架構構建與網路方向保持一致時發生的。 Initia 專注於現有 Rollup 生態系統面臨的碎片化問題。根據其“Interwelted Rollup”的使命,它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生態系統,其中 L2 Minitias 分布在 Initia 周圍,同時在經濟和安全方面緊密互連。作爲這項工作的一部分,它試圖通過其獨特的代幣經濟(稱爲 VIP)連接潛在分散的匯總生態系統經濟。

4.2.1 初始概述

Initia 是一個由 MoveVM 提供支持的基於 Cosmos 的Layer 1區塊鏈,專門設計用作稱爲 Minitia 的第 2 層匯總的結算層。 Initia(L1)和Minitia(L2)在經濟和安全方面相互連接,形成一個名爲Omnitia的集成生態系統。因此,Initia的各種功能都是爲了加強與Minitia L2的連接而創建的。例如,在安全性方面,如果 Minitia 內部發生欺詐,Initia 的驗證節點會與 Celestia 一起介入解決爭議,並重建最後的有效狀態。在流動性方面,它在L1網路層面運營着一個名爲Enshrined Liquidity的流動性中心,Minitia可以利用該中心通過Enshrined Liquidity的路由器功能爲用戶提供平滑的資產移動和Minitias之間的互換。

4.2.2 印度通證經濟

由於 Initia 的設計重點是與 Minitia L2 的相互連接,因此它設計了一種稱爲 VIP(既得利益計劃)的機制,用於與 Minitia 進行經濟連接。 VIP 旨在使 Initia 生態系統的基礎貨幣 $INIT 成爲所有 L2 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種方式,它使用 $INIT 作爲一種經濟地連接 Initia 和 Minitia 的方法,並不斷爲 $INIT 創建用例。 VIP流程大致可以分爲三個部分:1)分配,2)分配,3)解鎖。

1)分配

來源: 貴賓介紹

首先,$INIT 創世供應量的 10% 被分配爲 VIP 資金。這些資金每兩周分發給 Minitias 和有資格獲得 VIP 獎勵的用戶。這裏,VIP獎勵按照平衡池和權重池兩個池進行劃分。餘額池獎勵按照 Minitias 持有的 $INIT 數量的比例分配給 Minitias。另一方面,權重池獎勵根據 L1 治理中通過規範投票設定的權重分配給 Minitias。換句話說,L1 利益相關者通過計量投票來決定分配給每個 Minitia 多少獎勵。因此,平衡池鼓勵 Minitias 持有更多 $INIT 並在其應用程序中爲 $INIT 創建用例,而權重池通過計量投票爲 $INIT 代幣創建用例,並鼓勵驗證者、用戶或賄賂協議(如 Votium 或Hidden Hand積極參與L1治理。

2)分配

來源: @initiafdn/introducing-vip-5fe1a0177055">貴賓介紹

分配給 Minitias 的獎勵以 $esINIT(托管 INIT)形式提供,在初始狀態下不可轉讓。分配給 Minitias 的 $esINIT 的接收者分爲操作員和用戶。這裏,運營商是指運營 Minitias 的項目團隊。獲得運營商獎勵的項目團隊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利用 $esINIT。他們可以將其用作補充 Minitia 的開發資金,將其重新分配給 Minitia 中活躍的用戶,或者將其質押在 Initia L1 中,以便在未來的紀元投票中進行自我投票。

另一方面,作爲用戶獎勵分配的$esINIT根據用戶的VIP分數直接提供給用戶。 VIP 分數是根據 Minitia 爲鼓勵用戶在 Minitia 中進行互動而設定的各種 KPI 計算得出的數字。例如,通過設置 VIP 分數的標準,例如用戶在特定時期內通過 Minitia 生成的交易數量、交易量或借貸規模,Minitia 可以爲用戶執行特定操作提供動力。

3)解鎖

來源: @initiafdn/introducing-vip-5fe1a0177055">貴賓介紹

如上所述,根據 VIP 分數向用戶分配獎勵時,$esINIT 作爲無法轉讓的托管代幣給予。因此,用戶需要通過解鎖過程來清算作爲獎勵獲得的$esINIT。此時,用戶可以選擇兩種操作之一來最大化其利益。一是在多個時期內維持 VIP 分數,以將 $esINIT 解鎖爲流動的 $INIT。在維持VIP積分的這段時間內,用戶可以在Minitia中積累額外的積分,從Minitia的角度來看,這具有誘導用戶保留的優勢。使用 $esINIT 的另一種方法是將其作爲流動性對存入 Enshrined Liquidity 中,以獲得存款獎勵。

4.2.3 Initia VIP提出的通證經濟方向

總而言之,VIP 是 Initia 的代幣經濟,旨在經濟地連接 L1 和 L2,並創造對 $INIT 的持續需求。 1)分配過程中,旨在通過提供不同分配方式的餘額池、權重池等設備,增加$INIT的使用場景,鼓勵治理參與,以此激活生態系統。 2)分發過程中,通過讓Minitia通過VIP分數誘導特定的用戶行爲,使Minitia和用戶的利益保持一致。 3) 解鎖流程作爲一種手段,通過提供流動性來誘導用戶保留或直接爲 Initia 生態系統做出貢獻。

通過這一過程,Initia 旨在防止 Minitia 生態系統的經濟分裂,同時爲 $INIT 創建多方面的用例,並相應地產生基本代幣需求的因素。隨着以區塊鏈爲中心的模塊化基礎設施變得越來越普遍,生態系統的經濟碎片化被認爲是一個長期問題,必須與基於模塊化的開發環境的好處進行權衡。在這方面,Initia提出的VIP爲未來模塊化生態系統中的代幣經濟設計提供了有意義的方向。

4.3 價值捕獲:注入、銷毀拍賣

與尚未推出主網的 Berachain 和 Initia 不同,Injective 自 2018 年以來就在市場上廣爲人知。然而,直到最近,它仍然通過諸如此類的更新不斷改進其代幣經濟。 注射3.0,通過燃燒機制構建獨特的通貨緊縮代幣經濟。因此,當從價值捕獲的角度討論L1代幣經濟學時,我認爲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用例,並想在本節中介紹它。

4.3.1 單射概述

Injective 是基於 Cosmos SDK 和基於 TendermintBFT 的自定義共識機制構建的 L1 區塊鏈,針對從現貨交易到永續期貨交易或 RWA 的金融進行了優化。作爲專爲金融打造的 L1,它提供了超過 25,000 TPS 的高性能區塊鏈環境來處理高頻交易,並利用 FBA(頻繁批量拍賣)等鏈上訂單撮合模型來防止 MEV 進行資本高效交易。此外,Injective 還提供即插即用模塊作爲其開發資源的一部分。特別是,使用Exchange Module,可以輕鬆處理訂單簿操作、交易執行和訂單撮合等流程,並且可以利用Injective內置的共享流動性來構建金融服務環境,而無需吸引單獨的流動性。

4.3.2 單射代幣經濟學

來源: X(@單射)

IInjective 以其代幣經濟學而聞名,它通過旨在減少市場上 $INJ 流通供應的銷毀拍賣來實現通貨緊縮。銷毀拍賣過程的工作原理如下:當 Injective 應用程序產生的部分收入或個人用戶的直接貢獻中的資產積累到拍賣基金中時,這些資產將被拍賣,可以用 $INJ 進行競價。拍賣完成後,中標者將其用於投標的 $INJ 與拍賣基金中的代幣進行交換,用於投標的 $INJ 會被銷毀,從而從代幣供應總量中刪除該數量的 $INJ。 Injective 每週進行這些拍賣,並且 截至 2024 年 10 月,代幣供應總量中的 6,231,217 $INJ(約 142,000,000 美元)已通過拍賣被銷毀。

爲了更深入地研究銷毀拍賣程序,它是通過拍賣模塊進行的,該模塊處理出價、獲勝者確定和 $INJ 銷毀等流程,以及交換模塊。首先,拍賣基金資產通過三個途徑聚集。一是使用交換模塊的應用程序收入的一部分轉移到拍賣基金。另一個是不使用交易模塊的應用程序可以將名義金額或一定比例的費用轉移到拍賣基金。最後,個人用戶可以獨立向拍賣基金捐款。

該拍賣基金累積的資產主要以USDT、USDC或$INJ的形式累積,任何人都可以使用$INJ參與該基金的拍賣。拍賣參與者有機會以稍微折扣的價格獲得基金資產,例如用價值 95 美元的 $INJ 贏得價值 100 美元的拍賣基金,自然會引發競價競爭。最後,中標者將其用於競拍的 $INJ 與拍賣資金中的代幣交換,用於競拍的 $INJ 被銷毀。

4.3.3 Injective 銷毀拍賣提出的通證經濟方向

Injective 的銷毀拍賣會累積交易模塊產生的競價費用,從而創建一個結構,隨着交易模塊交易的增加,$INJ 銷毀量也會增加。因此,隨着 Injective 交易活動的增加,市場上代幣的流通供應量減少,從而使代幣能夠從網路中獲取價值。因此,Injective 通過其銷毀機制將生態系統的增長與代幣經濟價值的提升結合起來,並似乎在未來繼續加強其增長驅動的代幣銷毀機制。

雖然大多數區塊鏈都有燃燒一部分網絡費用的機制,但很少有 L1 網路能像 Injective 那樣直觀地調整代幣供應。特別是,由於除比特幣和以太坊(主網)之外的大多數區塊鏈都是在低 Gas 費用的前提下開發的,基於網絡費用的代幣銷毀機制在進行大量銷毀時表現出局限性。 Injective 還致力於實現接近零的交易費用,每筆交易的平均費用爲 0.0003 美元。在這種背景下,燃燒拍賣可以進行大量燃燒,同時保持較低的 Gas 費,這與未來 L1 網路旨在開發的用戶環境相一致,Injective 提出了這方面最值得關注的用例。

5. 展望未來:我們應該關注下一代Layer 1代幣經濟的原因

5.1 轉移問題:理想的Layer 1是什麼?

到目前爲止,我們已經研究了現有代幣經濟面臨的局限性和改進代幣經濟的案例,確定了下一代代幣經濟的潛在方向。值得注意的是,Berachain、Initia 和 Injective 顯示了一個共同趨勢:他們正在通過在網路層面實施的獨特機制來增強其代幣經濟。每個項目都在構建代幣經濟,利用其在機制設計、與架構的一致性和價值捕獲方面的優勢。

那麼,正如我們得出的結論,什麼構成了 L1 的理想代幣經濟?是否存在一個絕對的代幣經濟學框架來驅動代幣飛輪?爲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將代幣經濟學視爲一個綜合系統,它不僅包括與代幣相關的討論,還包括L1要解決的使命、其技術架構以及生態系統參與者的行爲模式。這個過程的關鍵見解是,代幣經濟學本身只是一個想法。代幣經濟學的價值體現在構成 L1 網路的各個元素及其參與者之間的實際交互中。

因此,我們需要將我們的觀點從“什麼是理想的代幣經濟”轉向“什麼是理想的 L1,以及代幣經濟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爲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L1是一個將使命、架構、協議和通證經濟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並產生協同作用的生態系統。

  1. 明確的使命
  2. 爲忠實反映使命而構建的技術架構
  3. 一個充滿針對網路開發環境或架構優化的協議和應用程序的生態系統,可以稱爲“000 鏈上唯一可能”
  4. 從而爲用戶提供差異化​​的價值

此列表中缺少的代幣經濟學並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充當潤滑劑,平穩地推動架構和協議的齒輪。使用此框架診斷我們今天檢查的 L1 網路會產生以下結果:

5.2 Berachain、Initia、內射概述

Berachain設計了一種獨特的共識算法,稱爲PoL(流動性質押證明),以創建一個EVM兼容的L1網路,將流動性轉化爲安全性,並開發了與EVM兼容的自有框架Polaris。在此基礎上,多個項目正在逐步湧現,例如Infrared,它清算不可交易資產$BGT;Smilee Finance,它通過對沖無常損失來抵消PoL在流動性提供方面所面臨的風險;以及Yeet Bonds,它通過債券產品銷售讓協議自主獲得流動性(協議自有流動性),從而最小化流動性引導(流動性挖礦、賄賂)中消耗的資源,並通過自我投票機制自主獲得$BGT的發行權。當這些組件與PoL(既是Berachain的目的也是手段)以及三代幣經濟模型$BERA、$BGT和$HONEY相結合時,我們可以期待構建一個驗證者、協議和用戶共同創造協同效應並共同成長的獨特生態系統。

Initia是一個爲“交織Rollup”而構建的L1網路,旨在解決模塊化區塊鏈中的碎片化問題。爲此,Initia構建了各種架構來加強Initia與Minitia之間的連接,包括Opinit Stack,這是一種用於基於Initia構建Rollup的Minitia框架;Enshrined Liquidity,用於保障Minitia的流動性;以及OSS(Omnitia Shared Security),這是一個爲Minitia欺詐證明提供共享安全的框架。基於Initia的架構,多個專注於模塊化基礎設施的Minitia項目正逐步湧現,包括Tucana,一個基於意圖的DEX,旨在整合模塊化網路的流動性;以及Milkyway,致力於基於Initia提供再質押服務。在此背景下,VIP代幣經濟模型有潛力創造一個良性循環經濟體,Minitia積累在Initia中創造的價值,而Initia反過來又增加了Minitia的活躍度。

Injective擁有一個爲金融應用開發優化的技術架構,忠實地反映了其“爲金融打造的區塊鏈”的目標。基於一個能夠處理高頻交易的高性能區塊鏈環境,它支持可插拔的模塊,這些模塊可用於開發金融應用,從提供共享訂單簿和共享流動性的交易模塊,到拍賣、預言機、保險和RWA(現實世界資產)模塊。Injective承載了使用這些多樣化模塊開發的各種金融應用和產品。利用交易模塊提供類似於中心化交易所(CEX)的交易環境的鏈上訂單簿交易所Helix,以及通過Injective內置的RWA預言機推出Blackrock的BUIDL基金代幣化指數的案例,我認爲很好地展示了“只有在Injective上才可能實現”的理念。在這裏,Injective的代幣經濟模型——燃燒拍賣——發揮了將生態系統增長與代幣經濟價值提升相結合的作用,促進了更多“殺手級應用”的出現。

由此可見,這些項目具備了L1網路組件與代幣經濟模型相互協同、共同增長的條件。當然,由於Berachain和Initia尚未正式上線,仍需從長遠的角度密切關注這些鏈上生態系統中將發生的互動。特別是這兩條鏈都在準備相當復雜的代幣經濟模型。因此,需要從多個角度仔細考慮,才能有效降低用戶將面臨的高學習門檻,確保代幣經濟模型在實際實施過程中能夠按預期執行。

與此同時,Injective的代幣經濟模型特別需要應用生態系統的激活作爲最關鍵的前提條件。目前,Injective每日交易量平均爲200萬到300萬次,累計交易量達到392億美元,顯示出高度活躍性,並維持了穩定的$INJ銷毀率。展望未來,積極利用其金融專用鏈獨特功能的金融產品和應用的激活,如BUIDL指數或2024ELECTION永續市場,將繼續在保持Injective獨特的通縮模型中發揮關鍵作用。

5.3 基本面爲王,經濟模型是基本面

加密行業還是一個缺乏實質的“敘事遊戲”嗎?從最近的加密行業來看,氛圍似乎大不相同。隨着由黑石(BlackRock)和富蘭克林鄧普頓(Franklin Templeton)等大型機構引領的RWA(現實世界資產)市場規模達到120億美元,傳統機構的湧入正在加速,市場參與者不僅關注短期敘事,還在關注像Uniswap或Aave這樣的協議的實際盈利能力和收益分配機制。在這樣的背景下,基本面正成爲加密行業中越來越重要的話題。

當基本面變得更加重要時,經濟模型無疑是評估L1網路基本面的核心標準。基於我們在本文中討論的內容,我們可以通過檢查網路活動是否充分帶動了代幣需求,生態系統參與者是否圍繞代幣爲自身利益積極互動,以及這些互動是否匯聚成網路增長來診斷經濟模型的基本面。此外,這樣的經濟模型不僅僅是一個概念,還能與網路的各個組件產生協同作用,這可能會成爲未來判斷L1基本價值的重要框架。

在這一背景下,今天介紹的Berachain、Initia和Injective之所以值得關注,是因爲它們嘗試通過在網路層面直接參與經濟模型設計,來克服現有模式的局限性。Injective通過其通縮機制提升代幣價值,保持了獨特的經濟模型,而Berachain的PoL(流動性質押證明)和Initia的VIP(價值激勵協議)則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爲L1經濟模型繪制了藍圖。考慮到許多過去的L1項目淪爲“僵屍鏈”的現實,我認爲那些簡單設計的代幣飛輪幾乎沒有運轉起來。相反,這些新方法能否真正構建可持續的生態系統,並實現飛輪的最終目標,將成爲觀察L1經濟模型下一階段發展的重要點。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4pillars],原文標題《下一代Layer 1經濟模型:代幣飛輪的三大支柱》,所有版權歸原作者[Eren]所有。如果對本次轉載有異議,請聯系Gate Learn團隊,團隊會及時處理。
  2. 免責聲明:本文所表達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本文翻譯由Gate Learn團隊完成,除非注明,禁止復制、分發或抄襲本文翻譯版本。
เริ่มตอนนี้
สมัครและรับรางวัล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