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利是指在某種資產擁有兩個價格的情況下,交易者低買高賣從而獲取低風險收益的投資策略。
由於日元低利率的特徵,日元套利在加密貨幣領域中使用廣泛,投資者大規模使用日元進行槓杆操作以獲取利潤。在7月31日日本加息後,日元借貸成本上升,日元套利風險驟增。日元套利者爲償還債務,大規模拋售美元資產,疊加地緣政治風險、美國經濟數據疲軟等宏觀因素,導致8月5日當天加密貨幣價格出現暴跌,市場大幅崩盤。
多種利空因素同時釋放導致了這次的劇烈回調,但市場更多以情緒宣泄爲主,目前已出現反彈行情,並非形成熊市預期。
7月31日,日本央行宣布將政策目標利率從0—0.1%左右上調至0.25%,是繼3月放棄負利率以來的再次加息。此次超預期加息後,日元升值,日本股市開始連續暴跌。由於加密市場中存在大量日元貸款,日元加息使得相關資產面臨清算,以ETH爲首的一系列加密貨幣出現暴跌走勢,本文將對這一事件的影響機制進行詳細探討。
套利是一種投資策略,通常指在某種實物資產或金融資產(在兩個或更多個的市場)擁有兩個價格的情況下,以較低價格買進,較高價格賣出,從而獲取低風險的收益。進行套利交易的交易者被稱爲“套利者”,銀行、經紀公司、基金公司等各種機構和個人都可以成爲套利者,債券、股票、期貨及其各種金融衍生品都可以作爲套利交易的標的物。
圖1來源:LiteFinance
套利是一種風險遠小於單邊投機的投資策略,套利者從市場中的不一致性中獲利,而不需要承擔市場波動的風險。在金融市場中,套利可以分爲許多類型,包括股票價差套利、匯率價差套利、商品價差套利等。
圖2來源:LiteFinance
套利不僅存在於傳統金融市場中,也廣泛應用於加密貨幣市場領域。在不同交易平台資產價格存在差異時,套利者可以通過買入和出售相同資產的方式進行平台套利;套利者也可以在現貨和永續合約中同時進行兩筆方向相反、數量相等、盈虧相抵的交易,以賺取永續合約交易中的資金費收益,進行資金費率套利;在三種不同加密貨幣的價格不匹配時,套利者可以通過高頻快速的循環交易方式在三種資產間進行三角套利。
自1990年代初期泡沫經濟破裂後,日本經濟陷入長期停滯。在這段時間裏,經濟增長緩慢,企業和個人的投資意願低迷,導致持續的通貨緊縮。爲了應對經濟低迷,日本央行從1990年代末期開始實施低利率政策,將基準利率降至接近零的水平,希望通過降低借貸成本來刺激經濟活動。2012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第二次上臺後推出了一系列經濟政策,進一步加劇了日元低利率的情況。
在日元利率極低的背景下,作爲國際主流貨幣,日元同時具備相對自由的外匯市場。因此,日元套利交易開始逐漸流行,交易公司通過借入巨額日元貸款,以低成本爲其他交易提供融資,從中賺取利差。
2022年聯準會加息後,全球大部分經濟體爲穩定匯率也進入了加息週期,只有日本仍然堅持低利率政策,使日元成爲了經濟緊縮中主要的低成本融資來源。2023年加密貨幣市場進入全面牛市後,槓杆交易的利潤進一步擴大,日元套利在加密市場中的使用更加普遍。
今年3月,日本央行結束了長達8年的負利率時代,將政策利率由-0.1%上調至0%-0.1%。7月31日,日本央行再度加息,將政策利率由0%-0.1%上調至0.25%,加息15個基點,並計劃從今年四季度開始,每個季度減少對日本國債的購買0.4萬億日元,開啓了“縮表”計劃。
據估算,2024年以日元計價的外國貸款總金額達到約2萬億美元。崩盤前加密市場中的未平倉合約達到約400億美元,其中大量資金來自日元貸款。日本央行的加息舉措導致日元借貸成本上升,日元套利渠道的風險急劇增加,許多日元套利者紛紛拋售美元資產以償還日元債務,降低風險,導致市場資金流動性下降。在加密貨幣市場中,資金流動性的下降可能導致交易量減少,價格波動加劇,甚至可能引發恐慌性拋售。
7月31日日本加息後,外匯市場日元飆升,美元兌日元匯率從1美元兌153日元跌至145日元。在套利風險大幅提升,貸方保證金追加的情況下,部分套利者開始陸續拋售大量美元資產。一些分析師認爲,這些機構可能預見到了市場的低迷,或是收到了貸款保證金的追加通知,因此迅速採取行動將風險資產轉化爲穩定幣。
圖3來源:東方財富
8月5日,在市場充分消化加息消息後,疊加美國經濟數據疲軟、中東地緣政治風險增加等宏觀因素,全球股市出現了歷史性的暴跌。與此同時,加密資產也出現了大規模的崩盤,其中ETH等日元套利的核心標的資產下跌幅度明顯高於其他資產,跌幅超30%,最低價格達到2100美元。加密貨幣價格的大幅下跌也增加了槓杆清算壓力,槓杆交易者被迫出售加密資產以償還貸款,進一步加劇了下跌趨勢。
圖4來源:@EmberCN
盡管日元加息是市場下跌的導火索,但根本原因仍在於市場對經濟衰退的擔憂。如果真的出現經濟衰退信號,市場可能會陷入較長時間的熊市。此次的劇烈回調已經在美國資金開始抄底後開始出現反彈行情,因此,此次市場的大跌更多是情緒宣泄,而非形成熊市預期。
套利是指在某種資產擁有兩個價格的情況下,交易者低買高賣從而獲取低風險收益的投資策略。
由於日元低利率的特徵,日元套利在加密貨幣領域中使用廣泛,投資者大規模使用日元進行槓杆操作以獲取利潤。在7月31日日本加息後,日元借貸成本上升,日元套利風險驟增。日元套利者爲償還債務,大規模拋售美元資產,疊加地緣政治風險、美國經濟數據疲軟等宏觀因素,導致8月5日當天加密貨幣價格出現暴跌,市場大幅崩盤。
多種利空因素同時釋放導致了這次的劇烈回調,但市場更多以情緒宣泄爲主,目前已出現反彈行情,並非形成熊市預期。
7月31日,日本央行宣布將政策目標利率從0—0.1%左右上調至0.25%,是繼3月放棄負利率以來的再次加息。此次超預期加息後,日元升值,日本股市開始連續暴跌。由於加密市場中存在大量日元貸款,日元加息使得相關資產面臨清算,以ETH爲首的一系列加密貨幣出現暴跌走勢,本文將對這一事件的影響機制進行詳細探討。
套利是一種投資策略,通常指在某種實物資產或金融資產(在兩個或更多個的市場)擁有兩個價格的情況下,以較低價格買進,較高價格賣出,從而獲取低風險的收益。進行套利交易的交易者被稱爲“套利者”,銀行、經紀公司、基金公司等各種機構和個人都可以成爲套利者,債券、股票、期貨及其各種金融衍生品都可以作爲套利交易的標的物。
圖1來源:LiteFinance
套利是一種風險遠小於單邊投機的投資策略,套利者從市場中的不一致性中獲利,而不需要承擔市場波動的風險。在金融市場中,套利可以分爲許多類型,包括股票價差套利、匯率價差套利、商品價差套利等。
圖2來源:LiteFinance
套利不僅存在於傳統金融市場中,也廣泛應用於加密貨幣市場領域。在不同交易平台資產價格存在差異時,套利者可以通過買入和出售相同資產的方式進行平台套利;套利者也可以在現貨和永續合約中同時進行兩筆方向相反、數量相等、盈虧相抵的交易,以賺取永續合約交易中的資金費收益,進行資金費率套利;在三種不同加密貨幣的價格不匹配時,套利者可以通過高頻快速的循環交易方式在三種資產間進行三角套利。
自1990年代初期泡沫經濟破裂後,日本經濟陷入長期停滯。在這段時間裏,經濟增長緩慢,企業和個人的投資意願低迷,導致持續的通貨緊縮。爲了應對經濟低迷,日本央行從1990年代末期開始實施低利率政策,將基準利率降至接近零的水平,希望通過降低借貸成本來刺激經濟活動。2012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第二次上臺後推出了一系列經濟政策,進一步加劇了日元低利率的情況。
在日元利率極低的背景下,作爲國際主流貨幣,日元同時具備相對自由的外匯市場。因此,日元套利交易開始逐漸流行,交易公司通過借入巨額日元貸款,以低成本爲其他交易提供融資,從中賺取利差。
2022年聯準會加息後,全球大部分經濟體爲穩定匯率也進入了加息週期,只有日本仍然堅持低利率政策,使日元成爲了經濟緊縮中主要的低成本融資來源。2023年加密貨幣市場進入全面牛市後,槓杆交易的利潤進一步擴大,日元套利在加密市場中的使用更加普遍。
今年3月,日本央行結束了長達8年的負利率時代,將政策利率由-0.1%上調至0%-0.1%。7月31日,日本央行再度加息,將政策利率由0%-0.1%上調至0.25%,加息15個基點,並計劃從今年四季度開始,每個季度減少對日本國債的購買0.4萬億日元,開啓了“縮表”計劃。
據估算,2024年以日元計價的外國貸款總金額達到約2萬億美元。崩盤前加密市場中的未平倉合約達到約400億美元,其中大量資金來自日元貸款。日本央行的加息舉措導致日元借貸成本上升,日元套利渠道的風險急劇增加,許多日元套利者紛紛拋售美元資產以償還日元債務,降低風險,導致市場資金流動性下降。在加密貨幣市場中,資金流動性的下降可能導致交易量減少,價格波動加劇,甚至可能引發恐慌性拋售。
7月31日日本加息後,外匯市場日元飆升,美元兌日元匯率從1美元兌153日元跌至145日元。在套利風險大幅提升,貸方保證金追加的情況下,部分套利者開始陸續拋售大量美元資產。一些分析師認爲,這些機構可能預見到了市場的低迷,或是收到了貸款保證金的追加通知,因此迅速採取行動將風險資產轉化爲穩定幣。
圖3來源:東方財富
8月5日,在市場充分消化加息消息後,疊加美國經濟數據疲軟、中東地緣政治風險增加等宏觀因素,全球股市出現了歷史性的暴跌。與此同時,加密資產也出現了大規模的崩盤,其中ETH等日元套利的核心標的資產下跌幅度明顯高於其他資產,跌幅超30%,最低價格達到2100美元。加密貨幣價格的大幅下跌也增加了槓杆清算壓力,槓杆交易者被迫出售加密資產以償還貸款,進一步加劇了下跌趨勢。
圖4來源:@EmberCN
盡管日元加息是市場下跌的導火索,但根本原因仍在於市場對經濟衰退的擔憂。如果真的出現經濟衰退信號,市場可能會陷入較長時間的熊市。此次的劇烈回調已經在美國資金開始抄底後開始出現反彈行情,因此,此次市場的大跌更多是情緒宣泄,而非形成熊市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