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M:中國科學家發現了腸腦軸調節抑鬱症的新機制,補充腸道細菌代謝物可能起到抗抑鬱作用!
奇點
2024-1-1521:22
收聽全文
約5分鐘
6 人聽過
*僅限醫療專業人員
影像中,按兩下以識別內容
影像中,按兩下以識別內容
重度抑鬱障礙 (MDD) 是一種嚴重的異質性神經精神疾病,患者表現為絕望、無慾望行為和社會缺陷,通常伴有特徵性軀體癥狀,主要是胃腸道功能障礙。
在過去的十年中,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腸道微生物失調與腦相關疾病之間的關聯,在抑鬱症患者和動物模型中廣泛報導,而某些類型的益生菌已被證明可以緩解行為癥狀。 因此,了解腸道微生物如何參與和調節神經活動成為研究的主要方向。 迄今為止,微生物代謝物,如短鏈脂肪酸和色氨酸代謝物,已被證明是可以影響行為結果的信號分子。
同時,現有的大多數研究似乎忽略了腸道微生物的豐度和代謝產物也受到宿主遺傳因素的影響,宿主攜帶的基因突變很可能通過影響腸道代謝物來調節神經活動。
在近一期的《細胞、宿主與微生物》中,中國藥科大學郝海平、鄭曉團隊以及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袁永貴、張學禮團隊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發現了調節小鼠神經元可塑性和抑鬱樣行為的腸腦軸中的關鍵蛋白G蛋白偶聯受體Gpr35。 他們還發現,補充腸道微生物代謝物可減輕由腸上皮Gpr35丟失引起的小鼠抑鬱樣行為。
影像中,按兩下以識別內容
Gpr35是位於腸上皮細胞中的孤兒受體,人們認為Gpr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