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lestar
vip
币龄7.6年
最高VIP等级5
用户暂无简介
用了两天 Claude-4, AI 编程能力提升确实明显。很多问题可以自动检索代码找到方案,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少了许多。吃饭睡觉的时候可以安排个任务让它去做,但就是有点费钱,这样下去这个月账单要炸了😅。
post-image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Cetus 被黑客攻击后 Sui 冻结黑客资金,引起了“去中心化”争论。但去中心化是一个连续的光谱,从 Bitcoin 到 CEX,中间还有大量的空间,不同链的解决方案有不同的生态位置,现在是中间地带的解决方案太少而不是太多。Web3 发展到现在,仅靠去中心化的理念已经很难突破了,可以少谈点主义多解决问题。
CETUS-1.44%
SUI-0.09%
BTC-1.53%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让 AI 写代码,我会首先让它先写个计划,避免后面上下文超出后迷失了。AI 写计划的时候习惯会写上一个时间表,像是在和领导讨论工期一样,会留够足够的缓冲时间。比如让它完善一下项目的测试,它能规划出 5 周时间,实际上它一顿饭的功夫差不多就能搞定😅。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感觉很适合 AI Agent 发布内容
AGENT1.03%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框架上套框架,framework 的套娃比赛开始了😅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大家在批评向大学生推广合约的做法,但感觉批评估计没啥效果,不如反其道行之,搞个合约模拟盘大赛,玩法如下:
1. 给一笔模拟的初始资金,比如 10000 U。
2. 要求杠杆倍数大于 N,比如 10 ~ 100,算一个权重。
3. 根据仓位比例算一个权重。
5. 存活时间算一个权重。
最后来个排行。看你能在高杠杆,高仓位的情况下,活多少天。我觉得玩过一把之后就理解其中的风险了吧?
保护年轻人最好的办法不是挡着藏着不让他们参与(主要也是挡不住),而是让他们理解和认识到其中的风险。如果一定要经历了风险才能长记性,早经历比晚经历好。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浏览器直接创建一个私钥,不需要任何插件就可以参与测试 nuwa 了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AI Agent 记忆的机会与挑战
OpenAI 宣布全面启用 ChatGPT 的记忆能力( ChatGPT 可以跨会话来根据记忆提供上下文。
记忆带来的机会
记忆功能无疑是增加 AI 应用粘性的一个重要方式。用户切换 AI 平台本来没有太大切换成本,但有了记忆后就不一样了。比如 Nuwa 的设计我就是和 ChatGPT 聊出来的,如果要聊 AI Agent 相关的东西,我都会倾向于和 ChatGPT 聊,不用我增加太多上下文,它就能理解 Nuwa 上的 AI Agent 能做什么,是如何工作的。
所以记忆功能会是后面所有 AI 应用发力的重要方向,包括 AI Agent。既然大家背后都调用的是大模型接口,差距主要出现在两个方面:
1. 工具集 tools:AI Agent 是否可以依赖 tools 做更多的事情。
2. 记忆能力:AI Agent 是否更懂你。
如何管理记忆?
AI Agent 的记忆应该如何管理?把和它所有的回话内容都作为记忆,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案。更好的方式是让 AI 来管理自己的记忆。Langchain 前一段时间推出的 langmem SDK 就是这个思路,给 AI 一组 tools 来管理记忆,由 AI 来决定什么应该记录下来。
Nuwa 设计的时候也是这个思路,提供了一组记忆的 Action:add/update/remove/compact。每次交互
AGENT1.03%
PROMPT91.16%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在Rooch,我们并没有让AI代理访问合同——我们正在将它们转变为合同执行者。
女娲是我们的第一步:具有记忆、资产和身份的链上代理。这不是助手——而是参与者。
提示不仅仅是输入。它是协议。
链上不是开销,而是信任。
NOT1.92%
STEP-2.19%
PROMPT91.16%
JST0.14%
查看原文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关税战的本质,是“对等主体”之间契约执行的难题。
在没有独立第三方裁决与强制执行机制的情况下,国家之间签署的协议往往缺乏可信的执行力。因此,契约的履行不得不依赖于“报复”机制。这与古代尚无法律体系时,个人间契约主要靠复仇维系的方式如出一辙。
那么问题来了:人类文明已经发展了几千年,是否还只能依靠这种近乎野蛮的“强者裁决”模式,来维护跨国契约的执行?
事实上,现代金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驯化”了暴力。国家机器,包括军事系统,都是构建在金融系统之上。若我们能够构建一个独立于国家主体之外的金融信任机制,就能通过金融手段为契约执行提供新的约束力。
幸运的是,我们已经有了这样一个系统,并且初步经过了验证:区块链。
设想未来,国家之间签署贸易协定时,可以在链上抵押储备资产(例如 BTC)。一旦某方违约,其抵押资产将被自动罚没。关税调整也可以通过智能合约联动实现:一方提高关税,另一方自动同步响应,实现即时对等反制,而无需繁复的谈判过程。
至于“谁来裁决违约”?这可以交由链上仲裁机制,比如事前约定的第三方仲裁机构、临时仲裁委员会,甚至是由 AI 驱动的智能裁决系统。关键在于,整个系统要独立于任何一方的政治操控,真正成为可信赖的公共基础设施。
BTC-1.53%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现在大多数 AI Agent 都基于 ReAct:
“AI 逐步思考,每一步调用一个工具”
但这个思路存在几个问题:
1. 工具调用是串行的,多轮交互效率低
2. LLM 缺乏全局视角,难以规划完整流程
于是我想, 能否让 AI 一次性生成一个脚本,把逻辑和工具一次性规划清楚?
一次规划,批量执行
我调研了目前的主流方案:
1. CodeAct:让 AI 直接写 Python,但沙盒不易构建,更无法部署在链上环境
2. BAML:结构化函数调用良好,但仍需外部流程控制,偏向 prompt 工程
3. DSPy:适合 Python 环境的模块组合,但不是面向 AI 的 DSL
结论:都不够“脚本化”。
目标是:
1. AI 能直接生成
2. 有逻辑判断(IF、变量、函数)
3. 可跨平台解释执行,包括智能合约环境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用户说:「请评估一下当前 BTC 是否值得抄底?如果值得就抄一些」
在 ReAct 模式中,AI 会这样执行:
1. 调用工具获取 BTC 当前价格
2. 再决定是否执行 swap
这个价格 70000 是 AI 根据历史数据 + 主观判断得出的估值。当然这个里面还可以包含更复杂的逻辑,比如根据当前的 USDT 余额来决定购买的数量等。
这段脚本里已经包含了:
1. 工具调用(get_price、swap)
2. 条件判断
3. 执行逻辑
4. 无需二
AGENT1.03%
REACT-2.78%
BTC-1.53%
post-image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从“代码即法律”到“提示即法律”再到“代理即法律”
具有记忆、决策能力和钱包的代理 — 不仅仅是工具,而是实体。
它们可以作为自主的、可验证的第三方,不受任何一个用户控制。
提示就是法律。
内存是状态。
代理是协议。
AGENT1.03%
NOT1.92%
JST0.14%
ACT3.96%
查看原文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今天晚上聊聊 AI + Web3 的一种途径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预算感知 Agent,Agent 最后应该主要是按需付费模式,不同任务之间的成本差异还是很显着的,哪怕是同类型的任务。比如写个调研报告,不同行业主题的材料差距很大。
AGENT1.03%
查看原文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从 Code is Law 到 Prompt is Law
Web3 + AI 从年前的 FOMO 到现在的冷寂,很多人开始怀疑这个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个问题我也思考很久:如果不是纯粹为了蹭 AI 的热点,Web3 和 AI 应该如何用一种互补的姿势结合?我得出的答案就是标题这句话:从 Code is Law 到 Prompt is Law。
Code is Law
Code is Law 是 Web3 领域一个经典的口号。虽然一直存在争议,但它确实体现了区块链与传统金融或互联网的本质差异。在 Web3 世界,契约的执行力由去中心化的代码保障,而非中心化的机构。智能合约让区块链具备了“自动执行任意规则”的能力,极大降低了定义和发布契约的门槛,催生了 DeFi 的创新和行业的繁荣。
但有没有可能既保留灵活性,又提升可理解性?AI 的成熟提供了一个新的解法。
Prompt is Law
Prompt 可以被看作一种基于自然语言定义的逻辑规则。如果我们把一组智能合约的函数暴露给 AI,由 AI 来做决策,同时提供一套记忆系统用于状态管理,那么 Prompt 就类似于智能合约的逻辑,记忆就是状态。
用户可以通过阅读 Prompt 理解 Agent 的行为逻辑,Agent 也可以根据交互不断调整自身的行为,这是一种更具弹性和表达力的契约形式,是真正的“智能”合约。
如何实现?
我们在 R
FOMO-6.62%
DEFI-0.18%
AGENT1.03%
MOVE-2.45%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概念的形成本来就是先画个框,然后看啥能装进去。它要解答的是互联网的 Next 形态是啥?比如就叫 X 吧。现在给这个 X 起个名字,Crypto?/区块链?/元宇宙?/AI +?你会发现 Web3 这个框还是最能装的。等它演化就好。其实最早的 Web3 是 Web 的发明者 Tim Berners-Lee 在 2006 年,Web2 概念之后提出的,指的是语义网。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现在有一种观点是大模型能力提升,会将功能逐渐内置,最后模型即产品,这样大模型之上的应用,包括 AI Agent 都没有了生存空间。尤其前两天 GPT4o 的生成图片能力,让很多人相信未来是这个途径。
但如果未来是个这个样子,最后一两家大模型公司胜出,垄断了整个 AI 生态,内置了所有的可能的应用,无疑是个赛博朋克式的悲观未来。
大模型的发展会逐渐压缩 AI Agent 的生存空间,但肯定有个临界点。在此之前,AI Agent 的框架,开发者必须要不断寻找大模型无法直接完成的功能来立足,快速的演化迭代。
而在这种快速演化和迭代的过程中,AI Agent 方向的创业和投资,如何找到可累积的价值载体,是一个挑战。
AGENT1.03%
GPT-2.34%
GARD-0.5%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 很完备了,要是能按需付费就更好了。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 恭喜!
查看原文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 话题
  • 置顶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